稿件搜索

走进宁夏大武口区:中国中化两把“钥匙”助盐碱地破“碱”重生

  图①谢旗团队在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田间观察AT1高粱长势 图②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玉米收获现场 公司供图

  本报记者 杜雨萌

  2024年9月22日,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在秋收时节,秋粮丰产丰收,对于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促进农民增收至关重要。

  农业农村部9月20日召开的全国“三秋”农业生产工作视频会议指出,今年秋粮面积继续增加,当前在田作物长势较好,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有良好基础,但也面临农业灾害威胁等困难挑战,决不能掉以轻心。

  粮食丰产丰收,关键就在田间地头。近日,《证券日报》记者从北京出发,一路向西行至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记者在中国中化旗下的先正达集团中国种植管理的盐碱化耕地综合治理示范区的AT1(主效耐碱相关基因)高粱示范田看到,大片茂密的高粱穗颗粒饱满、长势喜人,且即将迎来丰收。很难想象,几年前的这里,还是一片寸草不生的中重度盐碱地。

  石嘴山市是盐碱地分布较广的区域,大武口区地处宁夏引黄灌区下游,地势平坦低洼,耕地面积约8.89万亩,“盐碱双高”的盐碱化耕地约占当地耕地面积的六到七成,粮食产量不到正常田块的一半,严重制约着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其中,中重度盐碱化耕地面积约1.8万亩,几乎无法种植农作物。

  先正达集团中国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谢旗一边指着前方的AT1高粱示范田一边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之前我们测试过,这片土地含盐量在3.2‰到42‰之间,属中重度盐碱地,部分地块已属于最耐盐碱的碱蓬和芦苇都无法生长的盐土。这块盐碱地也从未种出过任何庄稼。不过现在,不仅高粱植株的叶片生长状况良好,而且未出现枯黄和焦枯现象,预计今年这片高粱的亩产将达到600斤至700斤。另据多项实验数据,AT1技术能够使高粱籽粒增产20.1%,全株生物量(青贮用)增加近30.5%。”

  先正达集团中国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片盐碱地之所以能够破“碱”重生,“良种+良技”是两大关键。

  从育种方面来看,2023年,先正达集团中国项目团队与多家科研单位协同攻关,发现并完成验证的耐碱相关基因AT1重磅发布。这是全球首次发现农作物耐碱基因,揭示了作物耐盐碱的分子机制,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在作物高耐盐碱能力研究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最为重要的科技突破。科研团队根据这一突破性科研成果,通过耐盐碱分子标记育种,生产培育出了基于AT1技术的高粱品种,简称“AT1高粱”。

  “AT1高粱品种就好比治理中重度盐碱地的第一把‘钥匙’,有了能在中重度盐碱地上出苗、生长的作物,才能为后续土壤治理打开通道。”谢旗说。

  除了优异耐盐碱品种打下的基础,先正达集团中国的“以地适种”综合技术解决方案,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把“钥匙”。中国中化旗下的中化农业MAP西北大区大武口盐碱地项目结合当地“盐碱高、板结重、土壤瘦”的实际,综合运用先正达集团中国耐盐碱作物品种筛选、盐碱地作物营养技术方案、盐碱地种植方案,并与中化沈阳化工研究院联合探索“靶向”精准改良技术,由此集成应用“AT1高粱示范田综合技术解决方案”。

  据中化农业MAP西北大区项目经理胡元峰介绍,经过一年多的治理,这片曾经的中重度盐碱地块盐度下降20%,碱度下降60%。预计3年后,这片荒废的重度盐碱地将重获新生。

  AT1高粱示范田仅是中国中化开展盐碱地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证券日报》记者获悉,截至目前,先正达集团中国已在宁夏、吉林、河北、山东等6个省份的9个县市建成11个示范区,累计治理16.5万多亩盐碱地。未来,先正达集团中国将继续推动盐碱地治理技术的升级与迭代,探索产业链协同的治理模式,实现盐碱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