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10月30日,创业板迎来开市十五周年。十五载风雨兼程,创业板从最初的蹒跚学步到茁壮成长,一路走来,见证了许多成长企业的崛起与辉煌。创业板成立十五年以来,其持之以恒地以创新为帆,以活力为桨,不断激起产业转型升级的澎湃动力,引领众多企业在科技与资本的融合之路上昂首阔步,高歌猛进。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展望未来,创业板必将乘时代之风,破发展之浪,以持续的改革创新为驱动,以坚实的制度保障为支撑,在新征程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繁荣稳定贡献更大力量,助力中国经济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本报记者 田 鹏 毛艺融
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鸣钟开市,翻开了中国资本市场崭新的历史篇章。时光荏苒,2024年10月30日,创业板迎来十五岁生日。十五年来,创业板市场已涵盖1358家公司,总市值超12万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企业成长摇篮和资本市场活力之源。
十五年来,创业板秉持服务创新使命初心,主动融入服务国家战略,以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柱,着力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培育壮大了一批具有创新强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有力推动了我国创新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十五年来,创业板锚定提高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效率和竞争力这一目标,在发行、交易、信息披露和退市等制度方面形成了一套完善且高效的体系,为各类风险投资和社会资本提供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促进创业投资良性循环,进而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中引领创新风向、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突出代表。
应运而生
创业板从0到1,从小到大
回顾创业板十五年来的成长历程,不难发现其诞生绝非偶然,其壮大更不是一蹴而就。在这漫长的时光里,创业板从最初的蹒跚学步,到如今的茁壮成长,每一步脚印都汇聚着市场各方的审慎筹谋与智慧沉淀,每一步前行都承担着时代的神圣使命与殷切期望。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经济开始进入加速转型时期,大批创新型、成长型科技企业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资本市场的助力。在此背景下,创业板应运而生,顺应了时代浪潮的呼唤。
1999年8月份,党中央、国务院明确“适时设立高新技术企业板块”。2000年,国务院决定设立创业板市场,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深交所”)随即开启创业板的酝酿之旅。
而后,便是一场“十年磨一剑”的漫长征程——2004年1月份,国务院明确要求“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2008年,国务院将建立创业板市场列为当年重点工作之一;2009年3月份,证监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市场首批28家公司成功登陆,自此拉开创业板高速成长的大幕。
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在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挂牌上市之际表示,创业板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自主创新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的新市场。推出创业板能够为数量众多的自主创新和成长型创业企业提供资本市场服务,同时通过资本市场的示范效应,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随着创业板市场开市并稳步推进,板块发展不断在实践中完善,并加速向前,走出了掷地有声的每一步:2014年10月30日,创业板公司数量达400家,总市值为2.27万亿元;开板十周年之际,创业板上市公司增加至773家,占据当时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五分之一,总市值达5.68万亿元;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平稳落地,市场基础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场功能持续提升;2021年8月4日,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破1000家,总市值超10万亿元。
如今,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已达1358家,总市值超12万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家数占比约九成,近七成公司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相关公司总市值超8.6万亿元,占板块比重高达68%。
与此同时,创业板成交量与活跃度持续提升。从投资者情况来看,投资者数量超5000万人的同时,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数据显示,近5年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在五成左右,与创业板成立以来前十年平均38%的水平明显提高,公募基金持股占比增加2.5个百分点至8.38%,外资持股占比增加3.03个百分点至3.67%。从产品体系来看,创业板指自2010年6月1日发布以来,逐步成为反映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企业发展的核心指标。目前全市场跟踪创业板指数的ETF规模达1800亿元,跟踪创业板50指数的ETF规模达到491亿元,“创”系列ETF总规模达2430亿元,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创业板市场之一。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创业板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创业板以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柱,通过其市场化发现及筛选机制,有效促进了科技和资本的结合,特别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展示和成长的平台;另一方面,创业板的设立拓宽了资本市场的广度、深度,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服务,增强了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和服务能力。
初心不改
塑造包容高效的创新市场体系
十五年来,创业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守“三创四新”定位,塑造包容高效的创新支持市场体系,培育了一批聚焦主业、坚守创新、业绩优良的优质科技企业,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实力和成长动能,在产业变迁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新时代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数据显示,开市之初,创业板尚未有公司年收入超过30亿元或净利润超过5亿元,如今已有219家公司2023年度营业收入超过30亿元,94家公司2023年度净利润超过5亿元。从增长速度来看,2023年度,共有639家公司在上市后营业收入实现翻番,其中,104家公司营收增长达10倍以上;292家公司在上市后净利润实现翻番,其中,31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10倍。
爱尔眼科作为首批登陆创业板的企业之一,公司董事长陈邦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爱尔眼科借力创业板,多次通过资本运作,为公司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自上市以来,先后完成3次定向增发,包括一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配套募资,募集资金合计超59亿元,如今公司市值从上市时69亿元逐步进入到A股5300多家上市公司前列。
随着一批优质科技企业不断汇聚,创业板在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集群化发展优势也愈加明显。
按证监会行业分类统计,创业板公司涵盖了64个行业,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共计920家,占比67.76%。具体来看,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产业公司共计171家,占比1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数字创意产业公司家数共计339家,占比25%;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公司家数共计400家,占比29.46%。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创业板通过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了我国从传统制造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型,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加速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的崛起,助力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创业板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在支持公司深耕主业的同时,鼓励公司积极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产业整合和转型升级。
数据显示,截至10月29日,创业板累计实施完成496单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涉及交易金额5547.78亿元,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从实施主体来看,创业板民营企业累计实施重组交易占比超七成,民营企业积极利用并购重组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突破行业壁垒,增强业绩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从交易目的和标的所处行业来看,产业整合型重组占比超过七成,新兴产业标的资产占比持续提升,创业板公司坚守主业发展,回归并购本源,通过并购重组发展壮大。
例如,“医疗器械大白马”迈瑞医疗是靠全球并购崛起的典范。今年1月份,迈瑞医疗以约6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惠泰医疗控制权,迅速切入心血管领域相关赛道。“公司以产业投资整合者的角色,通过资源互补的产业整合,为双方带来产品研发创新和全球营销能力提升。”迈瑞医疗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在李湛看来,通过市场化机制,创业板引导资金流向具有高成长性和创新潜力的企业,提升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乘势而上
持续激活创新示范带动效应
十五年来,得益于创业板公司“高成长”“优创新”特色日益鲜明,并在产业变迁中发挥了愈加重要的推动作用,创业板持续激活示范带动效应,形成了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市场内生力量,使得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坚定了创新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的信心,有力提升了创新资本形成效率,推动创新成长企业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战略性转型的中坚力量,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共计有50余家公司参与了国家实验室建设,其中七成公司取得的科研成果已完成转化。另外,有894家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存在合作研发,其中800家公司的科研成果已实现转化。同时,还有201家公司与国际组织或企业等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创新,其中192家公司已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长川科技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公司坚持内生及外延并举的发展策略,重视产学研合作,以杭州总部为中心,建立了辐射北京、日本、新加坡的研发中心体系,并积极向国内引进集成电路装备领域海外顶尖技术专家,通过跨境并购吸收新加坡等地的优秀半导体资产,为中国后道测试设备领域完善自主可控添砖加瓦。
与此同时,创业板建立了资本与人才激励的坚实纽带,激励科技人才投身创新大潮,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创业板有161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曾就职于高校或科研院所。
此外,创业板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加速了创新与资本的正向循环。据不完全统计,有695家创业板公司在上市前获得近2569家次创投机构投资,投资金额超699.94亿元;以目前股价模拟测算,投资增值率近10倍。其中,有205家公司为注册制下新上市公司,获得933家次创投机构投资,投资金额合计282亿元。同时,也有效带动了深创投、达晨创投、同创伟业等一大批创投机构成长壮大,并引导其积极投入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创业板公司在内生发展的同时,通过并购创新企业,或者设立产业并购基金的方式支持创业创新、孵化中小微企业。由此,形成了一个支持创新的生态圈,引导资源向高效率、高效益、高成长的领域聚集,打造产、学、研、资共同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良好生态。
展望未来,深交所表示,创业板将坚守服务优质科技企业的使命责任,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着力完善适应新质生产力特征的发行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持续监管等制度机制,全方位加大对优质科技企业的包容性、适应性和精准支持力度,引导更多先进生产要素向科技领域聚集,加强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监管,推动上市公司提升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
一往无前
制度“先行先试”不停步
十五年来,创业板高效助力创新创业企业发展的同时,更是担当了资本市场“先行先试”的试验田,进行了一系列贴近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发展特征的制度尝试和创新,平稳起步并稳定运行,为资本市场积累了制度建设经验。
例如,针对新经济企业的特征,创业板首推行业信息披露指引并形成体系,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后续其他板块推行行业信息披露体系提供了借鉴经验。
另外,作为资本市场“增量+存量”同步推进的改革,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统筹推进发行承销、交易、再融资、并购重组、信息披露监管等一系列基础制度创新,为后续全面注册制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
目前,创业板已经基本形成了内容透明、层次清晰、形式统一的监管规则体系,为打造具有独特产业结构气质的创新成长平台夯实了制度基础。
正所谓“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展望未来,创业板制度“先行先试”之路必将持续优化完善,不断开拓创新,为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从融资端来看,董忠云表示,创业板仍需坚守定位,继续深化创业板改革,稳步实施注册制,完善市场基础制度,以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同时,继续强化上市公司监管,制定实施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行动计划,优化增量、调整存量,加强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分类监管、精准监管,持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李湛表示,创业板需要进一步与其他资本市场板块(如主板、科创板)形成有效联动,增强不同板块之间的融资功能互补,以更好地服务不同阶段的企业发展需求。
“要进一步推进上市标准多元化与细化。”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燕翔认为,对于一些商业模式独特或者短期难以达到盈利和营收要求的企业可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标准;加强对非财务指标的考核,企业的创新能力、技术水平、研发投入等非财务指标也都可以纳入考核范围。
从投资端来看,李湛建议,要进一步丰富投资品种和工具,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投资选择。同时,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和监管制度,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和合法权益。
“未来可以进一步完善对创业板企业的长期支持机制,例如通过引导长期资本的注入,鼓励企业持续创新和发展。”李湛表示,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融资工具,如可转债、绿色债券等,帮助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获得适合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创业板企业通常集中于技术创新领域,创业板可以加强与相关技术领域和行业协会的合作,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技术支持和行业资源对接,推动创新能力的提升。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