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多地补短板强机制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本报记者 寇佳丽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是金融业的应有之义。10月份以来,上海、青岛、重庆等多地召开会议、部署新举措,进一步筑牢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桥梁。

  以上海为例,10月28日,为期一个月的第十八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洽谈会(以下简称“金洽会”)拉开帷幕。本届展会以“科技引领 开放融合——上海金融业助力发展新动能”为主题,通过“一月线上展览+两天年度大会+全年产融对接”的全年覆盖模式,持续打造一个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生态圈。

  多地推出的举措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尤其是那些具备发展潜力但资金短缺的行业和企业,增强实体经济抵抗风险的能力,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四季度是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收官阶段,此时部署金融工作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不仅有助于冲刺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还能为明年的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国家层面一揽子增量政策陆续出台,此时地方有关部门主动作为,可更好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提振经济增长动能。

  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本轮多地推出的新举措强调“补短板”“强机制”,针对金融服务多样化不足、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发力。

  比如,金洽会将展示近400项金融产品和服务;重磅推出各大全新主题板块,其中,“产融对接”板块向所有实体企业开放,每周推荐特色金融政策、服务和产品。10月份,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印发的《重庆市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了政策联动、部门协同机制,深化产业、财政与金融之间的协同联动,建立常态化协同机制,有效发挥政策合力。

  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朱华雷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地方监管层重视常态化协同机制的建设与完善,能够引导金融资源更好支持重点经济领域或行业,稳定市场预期。

  我国高度重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进一步提升。今年1月2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加大对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创产业的支持力度”。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显著。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统计,2024年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95.11万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47.93万亿元,同比增长8.3%。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今后,我国要在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方向上努力,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青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体系,充分发挥金融要素定向配置对科技与产业的‘黏合剂’效果,推动产融协同、技融协同,有助于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董青马分析称,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机制;二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三是健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机制。“用好大数据,全面描绘科创企业当下与未来发展双重全息画像,让金融机构‘看得到’现在与未来。探索完善金融机构长周期绩效考核机制,优化科技金融业务尽职免责机制,研究建立尽职免责负面清单,完善免责认定标准和流程。”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