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子(陈征),1940年生于北京。1956年师从张慧中先生,习书法,画兰竹。1958年师从王雪涛、汪慎生先生,习意花鸟画。1960年考入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76年—2001年聘为北京工艺美校高级讲师。参加过全国第二届美展及国际水墨画大展。
衲子 行书仙子临风 21cm×97cm 纸本墨笔
衲子 行书庄子语 35cm×34cm 纸本墨笔
衲子 行书苏东坡词 138cm×70cm 纸本
多年前,《诗书画》杂志社曾经发起一个座谈研讨,提出“衲子现象”这一话题,并邀请了诸多在业界很有影响力的理论家、评论家,共同揭示衲子先生在书画创作、美术教育乃至美术史写作等方面带来的启示。很遗憾,由于衲子先生的低调,即便到今天,他依然并不广为人知。他是一位当今书坛、画坛的隐者,是极其享受个人心灵生活的人。
这里我想简单谈谈对衲子先生书法的认识。一个整体的感受是,他的书法和他的绘画都建立在共通的“写”的基础之上,都强调笔笔出精神,以老辣、松动的方式,构建了自由、浪漫的品格。
衲子先生非常强调用笔。用笔当然可以指向具体的方法,我在视频中看到他写字的方法,中锋,执笔要高,墨要活,变化丰富……但用笔更呈现在作品中,我们在看古人的作品时,虽然只能“想见其挥运之时”,但总要感受、品评他们的用笔高下。所以,用笔的方法不完全决定结果,关键是谁来“用”,用它表现什么。
大家知道,自晚清碑学一脉崛起以来,学书者的审美得以深沉、开阔,书法史的写作也随之改变。“碑帖两分”的视角不仅改变了人们看待书法史的方式,也人为地割裂了碑帖之间的内在联系。衲子先生看似是一位碑派书家,但他的根柢却扎在了“二王”一脉,包括米芾。虽然他也深谙何绍基、赵之谦等碑派大家的用笔三昧,但米芾用笔、结字的变态丛生和书写方式的自然轻松,奠定了他统摄学碑的基本思路,以及借鉴碑派书家技法的“原则”。他对古人的学习给人以不触不背的感觉,而他笔下的浪漫与微妙,就发挥在这种得失之外的率意里。
所以衲子先生的书法不同于一般的碑派书家:一般的碑派书家追求展示性,容易和读者形成对立感,但衲子先生的书写仍然是气质内敛的;一般的碑派书家用笔刻意而复杂,但衲子先生的奇、拙、朴、厚都是建立在自然朴实的书写方法之上的。见过衲子先生挥毫的人会惊奇于他落笔之前复杂的“意在笔先”,和落纸之后运笔的轻松自然。
衲子先生奇、拙、朴、厚的书法风格,是从精神意趣上对前人的采撷。这种状态和方式,有点像古人说的“食气”或者“气食”,是六经注我、按需索取,更是遗貌而取神。现在的衲子书作,可谓“老笔纷披”,如果我们借用古人的话,这种状态接近于黄庭坚所说的“散僧入圣”,对他的理解,也当有参“玄中玄”的豁达与超脱,即感受他的浪漫即可,感受象外之意,而不必太过斤斤于点画形态、质感、来处。
而衲子先生这种自然、浪漫“书写”,以及他的用笔所呈现出的精神,横向比较的话,在今天的书法界,是稀缺的,更似是非主流一样的存在——或许,他自己从不屑于这样横向比较吧!(文/刘光)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