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国有大行开年“二永债”发行锐减

  本报记者 彭 妍

  近期,国内商业银行在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以下简称“二永债”)的发行上呈现出显著的减缓趋势。《证券日报》记者通过中国货币网最新数据梳理,今年以来截至2月12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尚未有商业银行发行二级资本债,而永续债也仅有桂林银行成功发行了一笔,规模为30亿元人民币。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年初银行“二永债”发行积极性大幅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按照过往开年“二永债”的发行经验,年初“二永债”发行集中在国有大行,而2024年底财政部表示将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支持国有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因此今年初国有大行通过发行“二永债”来进行资本补充的必要性有所降低。其次,在化债的大逻辑下,银行的资本消耗也有所降低,因此短期内补充需求的必要性也有所下降。

  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据了解,“二永债”主要用于补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近年来,随着债券市场利率不断走低,以及商业银行存在旺盛的资本补充需求,“二永债”整体发行规模持续扩大。Wind资讯数据显示,2024年,商业银行“二永债”发行总额达到1.67万亿元,较2023年的1.21万亿元、2022年的1.19万亿元继续增长。

  不过,今年以来,银行“二永债”发行频次和规模同比去年锐减。据梳理,去年同期,包括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恒丰银行等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累计发行了7笔二级资本债,总发行规模高达1900亿元人民币。其中,国有大行是去年初“二永债”的发行主力,前述7笔二级资本债中,有6笔由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三家国有大行发行,三家国有大行累计实际发行规模为1800亿元,占比达到95%。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近期银行“二永债”发行规模下降,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其既与春节等季节性因素有关,也与不同主体发行意愿变化有关;第二,今年初同业拆借利率有所走高,影响发债成本;第三,今年我国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仍有一定下行空间,部分银行或主动推迟“二永债”发行,试图降低票面利率以及融资成本。

  资本补充压力仍存

  2025年,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压力各异。明明表示,由于当前国有大行资本充足率与一级资本充足率均处于较高水平,预计财政部注资后国有大行发行二永债等资本工具的动力有所下降。对于股份行与城商行而言,其资本充足率相较于国有大行相对较低,利率下行背景下有一定增发“二永债”的需求,主体或以股份行与头部城商行为主。农商行净融资规模较低,2025年或略有增长。整体而言,预计2025年“二永债”净融资规模在3500亿元至4000亿元左右,对应发行规模在1.55万亿元至1.6万亿元左右。

  同时,2025年银行“二永债”仍有较大规模到期。数据显示,2025年“二永债”到期规模预计约1.2万亿元,其中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到期的“二永债”规模分别约为3970亿元、1708亿元和323亿元。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佩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25年全年“二永债”发行需求或有所走弱,但仍维持高位。一方面,“二永债”到期规模较大,需要续发新债来补充资本。为维持或提高资本充足率,中小银行具有续发“二永债”的动力。另一方面,受盈利放缓、监管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2025年,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压力依然较大。

  李佩珈认为,中小银行既要多措并举加大资本补充力度,也需要不断优化业务结构,进一步“节约”资本。一方面,建议对中小银行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或流动性支持,这有利于宽信用和银行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可研究创新永续债的担保机制,提高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的流动性和投资者认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银行应降低资本消耗,加快中间业务发展。适度增加资产管理业务、投资业务、委托代理业务等中间服务业务发展,尽可能以较小的资本消耗获取更大的经营收益等。

  明明建议,中小银行除了发行“二永债”之外,还可以通过增资扩股、发行优先股、可转债等方式补充资本。除此之外,中小银行也可以积极寻求股东或战略投资者的资本注入,增强资本实力,抑或是合理把握“二永债”续发时点,降低付息成本。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