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技术迭代推动降本提速 人形机器人价格有望逐步下降

  本报记者 王镜茹

  近期,多家机器人制造企业透露,随着技术突破和产量提升,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正逐步下降,部分国产产品已从百万元降至20万元以内。对于人形机器人未来的价格趋势,北京止于至善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经理何理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形机器人还有较大降价空间,这将带来渗透率的快速提升。”

  他进一步解释称,目前人形机器人技术方案还未最终确定,随着通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未来方案优化后,硬件降本空间巨大。此外,待国内厂商技术突破后,较海外厂商将会有较大价格优势;最后,通过规模效应降本,企业分摊固定成本和研发成本,也将进一步降低成本。

  多家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逐步实现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推动产业链降本。

  在部分细分赛道,国内相关企业的技术已经走在全球前列。目前,奥比中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比中光”)已成为全球3D视觉传感器重要供应商。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以自研核心芯片为基础,公司已全面布局结构光、iToF、dToF、双目、Lidar、工业三维测量六大3D视觉感知技术。目前,全球仅有少数企业掌握3D视觉核心技术、拥有百万级3D视觉传感器量产能力,奥比中光便是其中之一。”

  深圳市前海排排网基金销售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卜益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影响机器人整机价格下降的因素包括技术进步、核心部件国产化、规模化生产、供应链优化、生产成本下降等。其中,技术进步是降低机器人成本的核心驱动力,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是降低机器人整机价格的关键,规模化生产则是降低单位成本的有效途径。”

  此外,开源生态共建亦是产业链降本路径之一。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推出了首款全栈开源机器人灵犀X1的整装组件,价格在10万元左右,可实现人人DIY机器人等,缩短交付周期至30天以内。

  阿加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孙晓刚表示,机器人整机价格的下降需要综合考虑,除受产业链成熟度、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程度、规模化效应等因素影响外,技术开源亦可显著降低相关企业的研发成本。

  北京钉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丁少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技术进步使零部件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升,开源技术进一步降低了研发成本;同时,机器人产业链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重叠,产业配套完善,也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

  卜益力认为,未来,随着技术持续进步、规模化生产进一步推进、国产化进程加速等,机器人价格有望进一步降低,从而加速其在更多领域的普及和应用。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