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徐冬青,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艺术家,中国女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一级美术师。举办个展“自身已成为一座花园——徐冬青艺术展”“回声·启示——徐冬青系列作品展”“韵兰与冬青艺术展(双个展)”,参加“法国巴黎大皇宫国际艺术沙龙——中法建交60周年·中国艺术家邀请展”“艺术中国——中国国家画院优秀作品展”等。出版有《花园·徐冬青画集》《中国画名家——花鸟卷·徐冬青》《中国画名家年鉴——徐冬青卷》,以及绘本《树叶和毛虫》等。
内在之眼 70cm×140cm 纸本设色 2024年
时光花园 160cm×120cm 纸本设色 2011年
轻无所不在 200cm×200cm 纸本设色 2022年
如果要用西方的女性艺术家作为参照,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植物画家玛丽安娜·诺斯,20世纪美国现代艺术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乔治亚·欧姬芙,都是以花和植物为题材,获得了美术史的名声。相比之下,徐冬青描绘的花鸟是东方女性生命特质在宣纸上的铺陈,自有中国人含蓄隽永的温润、柔软,兼具叙事性与抒情性,一如冬青,最适宜生长于这片暖温带地区的平原、溪谷,是自然、地理、历史、传统融汇在“这一个”个体身上而最终形成的个性与风格。
徐冬青的画是她生命历程的真实流露,通过这些画,你可以深入到她的内心深处,深入到她的梦境中,去了解她的爱恋,她的忧郁,她的欲望,她的情思。如《山茶花·致青春》,山茶花勃勃生长于山川之中,那是青春与美好的象征;《一封信——我的2001》,树与植物缠绕,小船载着一棵累累花树驶向神秘之处;《第一天清晨》中满满的喜悦,是来自生命的觉知。即使是参与主题性创作,她也同样用自己的方式,用真诚,用实感:在长江主题创作中,她冒着生命危险爬到青海杂多三江之源五千多米的高原,画出了自己彼时彼刻的感动;在唐宋八大家的主题创作中,借用苏轼的两句自画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她以《他的心变成了两只小鸟——致苏轼》开启古今对话,却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意象。她要做的是自己,借古喻今,以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工笔,写意,在今天只是创作的手段而已。冬青的画面呈现出来的笔墨、色彩、图式、标题,乃至于传达出来的情绪、情感,都很难用传统的中国花鸟画来界定。成长经历、身份与性别,是构成自我的重要元素,她看似柔弱,实则倔强,女性的柔软是另一种坚韧的力量!冬青坚持着,坚持着,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她深入学习传统,2006年《物影》系列,冬青追求宋代绘画历尽时光后的光影效果,她尝试运用白矾,提亮了画面,将宋画中的屏风、禽鸟、峰峦、云雾、花朵,幻化为“很当代”的色彩梦幻;她也学习西方,研究波斯细密画、日本的浮世绘艺术。她将构成引入画面,《回家的路》伸向远方,却只退到了小小的角落,繁茂而摇曳的花树是画面的主体,让回家的喜悦迎面扑来;她探索工笔和写意的关系,随着年纪的增长,她放下三矾九染,追求真趣与真意,因为“写”情“写”意而气韵流动。色彩的运用与搭配,衬托出冬青独特的气质与美。对艺术形式日复一日的探索,来自内心纯净,每天只投入于绘画之中。
曾经纠缠不休的“当代性”,在冬青这里不再是一个问题。她把自我置于宇宙的大背景中,在《赞美诗》中,她将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做了天地日月的当代转换;在《和平的喜悦》中,她将世界关注的话题用中国传统禽鸟走兽做了传统的阐释与转换。她的画面充满诗意,却不是格律诗的味道,她的标题是从萨福、惠特曼、泰戈尔,从舒婷、席慕蓉而来的现代诗。她的绘画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花鸟画,而是“这一个”当代中国女性艺术家自己的风格与意境。
我的这些阐释是不是强作说明,过度解读?如果是AI,它会如何评价徐冬青的绘画?“她的绘画,通过细腻的笔触捕捉花朵的美丽与生命力……”对于AI而言,它可以从网上海量的文字中获取信息,却永远无法在这些画作前感受艺术家所感受到的独特生命体验,哪怕是不完满、转瞬即逝,却是生命的真实模样。
(文/徐涟)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