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金融支持促消费大有可为

  ■ 苏向杲

  近期,我国外部经济环境面临新挑战。面对复杂变局,如何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带来的困难挑战,以更大力度促消费、扩内需,做强国内大循环,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当前,我国在顶层设计层面已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在促消费的多元支持力量中,除财政政策外,金融力量正发挥独特作用。笔者认为,促消费关键在于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而金融体系可围绕三个维度精准发力。

  其一,持续助力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与消费呈显著正相关,其增长能有效形成财富效应,不过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仍处低位,制约了消费拉动作用。作为重要增收路径,推动股市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中办、国办近期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多措并举稳住股市,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等。

  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完善资本市场生态建设,市场内在稳定性明显增强,对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数据显示,2024年,上市公司实施分红2.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未来,监管部门宜继续引导中长期资金加大入市力度以增强资本市场稳定性,强化违法违规行为惩戒力度,通过优化市场生态助力居民财富增长。

  资管机构同样肩负重要使命。当前,公募及私募基金、银行理财、保险资管、券商资管等机构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远超100万亿元。在严守风险底线的前提下,资管机构亟须提升专业投资能力,以更好实现“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行业宗旨,为居民财富增值提供可靠渠道。

  其二,进一步降低居民债务负担,解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减负”与“增收”同等重要,对释放消费潜力具有立竿见影之效。去年以来,在监管部门引导下,与广大借款者、购房者利益密切相关的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持续下行,显著缓解了居民债务压力。此外,政策层面还持续引导存量房贷利率下行,大幅降低了购房者债务负担。数据显示,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每年可为超5000万户家庭减少利息支出约1500亿元。

  未来,货币政策在综合评估经济金融环境后,从总量工具和结构性工具两个层面进一步加大对消费领域的支持力度仍有必要。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的第一季度例会也提出,研究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重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融资、促进消费和稳定外贸。与此同时,金融机构需在商业可持续框架内持续让利消费者。

  其三,持续优化消费金融环境,提升居民消费意愿。

  通过创新金融供给培育有效需求,改善消费环境激发消费意愿,是促消费的另一逻辑。当前,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生态出现了诸多新变化,未来金融机构需根据市场变化多维度改善消费金融环境,包括完善普惠性金融产品供给,针对新市民、年轻群体等创新适配性金融产品;深化金融科技应用,提升服务的可得性;推动消费场景融合创新;健全征信体系,构建良性循环的消费金融生态等。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金融活水促消费要重点把握三组辩证关系:一是短期刺激与长效机制的关系,避免过度金融化导致风险积聚;二是普惠让利与商业可持续的关系,通过科技降本而非简单价格内卷式竞争;三是消费升级与适度消费的关系,防止杠杆滥用扭曲消费本质。

  总之,金融支持促消费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笔者相信,随着监管制度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改革深化、金融机构持续发力,金融将对激活消费潜力、增强经济发展韧性贡献更大力量。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