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技术竞赛再升级 动力电池进入“多核时代”?

  本报记者 刘 钊 李 婷

  在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2025上海车展”)上,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纷纷展示了动力系统新技术、新产品,新一轮动力系统竞争大幕拉开。

  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在2025上海车展现场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双碳”目标驱动下,从固态电池的商业化攻坚到多核电池的创新突围,从传统内燃机优化到氢能、甲醇燃料的多元化探索,动力系统的竞争已进入全产业链、全场景的复合博弈阶段。

  企业密集“秀肌肉”

  在本届上海车展上,动力电池企业纷纷展出最新技术及产品。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展示了其在大圆柱电池领域的专利布局,包括OMNI全能电池、开源电池、飞行器电池、机器人电池以及汽车电子电池等一系列前沿技术成果;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针对新能源越野车需求推出的堡垒越野电池,以“防弹级”安全性能吸引了广泛关注;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携顶流电池及全域系统解决方案亮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车型“海狮07 EV”和“星舰”。

  从技术路线来看,动力电池企业在固态电池、高镍三元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等方面均有布局。高镍三元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优势,在高端车型中得到广泛应用。磷酸铁锂电池则以安全性和成本优势,在中低端车型和储能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而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发展方向,多家企业已取得重要突破。

  在龙头企业争相布局并推进固态电池技术落地的同时,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在此次车展期间再次抛出了差异化的新技术路径,发布多款新品,其中骁遥双核电池成为焦点。该产品以“双核架构”为核心突破。针对该款新技术产品,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固态电池不是‘出路’,双核、多核才是。”

  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双核电池是通过双核架构将不同化学体系的电池(如钠离子、磷酸铁锂、三元锂)组合,兼顾低温性能、续航、快充与安全。如,钠-铁双核电池可在极端低温(-30℃)下保持80%以上电量输出,而“铁-铁双核电池”则通过结构优化将能量密度提升至280Wh/kg,同时满足高速碰撞后“不起火、不爆炸”的严苛标准;而“双三元”组合甚至能让轴距3米的轿车实现1500公里续航。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动力电池进入“多核时代”,标志着动力电池从单一材料竞争走向多元体系协同阶段,多核技术的核心逻辑在于“场景化适配”。实现新能源车从“功能同质化”到“场景个性化”的跃迁。从双核到多核的创新架构将不只限于新能源乘用车领域,还将在电动巴士、重卡、飞机、船舶等全领域落地,加速新能源全场景产业化。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多种动力技术的发展,不同动力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具有各自优势,未来将形成多元化的市场格局。

  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事实上,在锂动力电池持续升级的同时,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醇类燃料等动力技术也在加速发展。

  本届车展上,宁德时代的钠新电池也正式发布。该款钠离子电池突破了材料本身的性能边界,首次将钠离子电池推向大规模量产,凭借钠的本征安全和丰富储量,将有效降低对锂资源的依赖。钠新电池可实现零下40℃至零上70℃的全温域适配,重新定义了电池的极限温域。

  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主要应用于商用车领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其在乘用车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值得期待。本次车展期间,我国首款搭载低压常温固态储氢装置的燃料电池乘用车首次亮相。该款车型由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氢科技”)等单位共同打造,搭载了捷氢科技专为乘用车开发的小功率燃料电池系统。系统额定功率50kw,燃料电池能量转化效率达50%,可高效协调乘员舱采暖和固态储氢装置放氢过程中所需的热量供应,既满足了长续航需求,又为用户提供环保舒适的驾乘体验。

  甲醇作为液态能源,常温常压下即可安全储运,具有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的特点。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在此次上海车展上展示了绿醇制备、甲醇加注、醇电汽车三位一体醇氢生态,并且带来了首次亮相的全球首款醇氢电动大VAN——远程醇氢电动超级VAN,以及明星车型远程星瀚H醇氢电动重卡。据了解。目前甲醇能源在车端应用已近4万辆,累计行驶里程超200亿公里。

  纪雪洪表示,2025年汽车动力系统竞争将更加激烈,技术竞赛的到来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也将推动汽车产业向更加绿色、智能、高效的方向发展。

  “在动力系统的白热化竞争中,谁能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实现技术场景化落地,谁就能定义未来的游戏规则。”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秘书长林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车企和零部件企业需要加强技术研发,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降低成本,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企业还需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动力系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完善产业生态。”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