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业证券”或“保荐机构”)担任上海英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方软件”、“上市公司”或“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保荐机构。根据《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由兴业证券完成持续督导工作。根据《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兴业证券出具本持续督导跟踪报告。
一、重大风险的结论性意见
2024年,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为19,048.61万元,较2023年减少21.6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58.50万元,较2023年减少164.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4,473.50万元,较2023年减少267.99%。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公司部分客户预算收紧、相关审批周期延长、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公司营业收入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同时,为把握行业发展机遇,巩固公司核心技术竞争优势,公司在高端人才、底层技术及销售网络建设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公司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仍保持较高水平,故公司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较去年有所增加。
上市公司2024年度业绩下滑主要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敬请投资者关注相关风险。公司将通过升级人才体系、增强研发创新能力、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等方式改善经营业绩,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不存在重大风险。
二、持续督导工作内容
三、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
无。
四、重大风险事项
(一)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048.61万元,同比下降21.65%;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858.50万元,出现亏损,同比下降164.29%。本年度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公司部分客户预算收紧、相关审批周期延长,导致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有所下滑。公司为把握行业发展机遇,巩固公司核心技术竞争优势,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产品最新前沿技术,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并且公司在高端人才、底层技术方面也持续加大投入,增强公司内外部竞争力,使得公司研发费用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公司加大销售网络建设,广泛开展业务拓展活动,加大了市场开发力度,进一步拓宽国内外市场,增强公司产品的市场口碑,销售费用相应增加。
(二)核心竞争力风险
1、研发人员流失和核心技术泄密风险
数据复制相关产品和技术与底层存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密切相关,要求研发人员精通操作系统内核开发,熟悉数据库的底层运行逻辑,并对产品不断进行调优和试错,对关键研发人员要求较高。经过多年研发投入,公司拥有以动态文件字节级、卷层块级、数据库语义级等三大复制技术为基础的核心技术体系,是保证公司软件产品稳定、可用的关键。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围绕字节级、卷层块级、数据库语义级等核心技术申请了专利保护,合计拥有软件著作权146项,发明专利58项。
若关键研发人员流失或泄露技术秘密,将影响公司的持续研发能力,造成公司的产品升级受阻、产品竞争力削弱,在市场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对公司持续盈利能力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2、研发决策风险
信息技术国产化进程不断推进,国产操作系统、存储、数据库涌现,对数据复制软件的兼容适配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新产品的开发主要是对未来市场需求方向以及行业技术发展方向进行预判所作的前瞻性开发,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
(三)经营风险
1、公司来自金融行业客户收入占比较高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来自金融行业客户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30.44%,为公司产品第一大行业客户群体。近年来,受国产信息化需求增加、数据安全威胁突出、数据监管趋严等因素驱动,金融行业客户的信息化投资加大、数据安全产品需求增加。未来,若金融行业国产信息化投资规模下降、数据安全威胁减少、数据安全监管放松,可能导致金融行业客户的数据安全产品需求降低,进而影响公司的销售业绩。
2、公司涉诉风险
公司于2023年2月收到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发来的 《民事起诉状》《应诉通知书》(案号:(2022)京73民初1609号)等相关材料。具体内容详见2023年2月1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www.sse.com.cn)披露的《关于公司涉及诉讼的公告》(公告编号:2023-006)。该案件原裁定合并至上海知识产权法院进行审理,原告迪思杰(北京)数码技术有限公司提出上诉:要求该案件应由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理,202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该案件继续由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理。2023年11月,该案件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进行了第一次开庭审理。
2024年7月初,公司收到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的民事判决书(案号:(2022)京73民初1609号),判决如下:驳回原告迪思杰(北京)数码技术有限公司的诉讼请求。具体内容详见2024年7月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www.sse.com.cn)披露的《关于诉讼进展的公告》(公告编号:2024-036)。
2024年7月19日,公司收到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送达的《民事上诉状》,一审原告迪思杰(北京)数码技术有限公司对一审判决提出上诉。具体内容详见2024年7月20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www.sse.com.cn)披露的《关于诉讼进展的公告》(公告编号:2024-038)。
2024年8月15日,公司收到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送达的《知识产权二审民事案件诉讼须知》(案号:(2024)京民终1209号),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已受理。具体内容详见2024年8月1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www.sse.com.cn)披露的《关于诉讼进展的公告》(公告编号:2024-041)。2024年10月,该案件二审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2025年5月12日,公司收到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送达的《民事判决书》(案号:(2024)京民终1209号),判决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二审案件受理费338,824元,由迪思杰(北京)数码技术有限公司负担。本判决为终审判决。具体内容详见2025年5月14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www.sse.com.cn)披露的《关于诉讼结果的公告》(公告编号:2025-025)。
2024年10月,公司收到上海仲裁委员会送达的《仲裁通知书》((2024)沪仲案字第6572号),申请人领新半导体产业有限公司请求英方软件返还合同预付款及支付利息费、律师费和保全费合计129.19万元。2025年3月,该案件在上海仲裁委员会开庭审理,截至年报签署日,该案件暂未作出裁决,仍在审理中。
(四)财务风险
公司产品主要面向党政机关、教育、科研、医疗、交通等公共事业机构、大型金融机构、国有企业以及电信运营商等,上述客户多执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客户一般在上半年对本年度的采购及投资活动进行预算报批,下半年进行项目建设、验收、结算。2024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执行预算制客户收入占比较高。因此,公司营业收入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导致年末应收账款余额较大。随着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应收账款余额也相应增长,报告期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为20,991.94万元,占流动资产比重为19.15%。如果未来主要客户的财务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可能导致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公司可能面临一定的坏账损失风险。
(五)行业风险
公司所处的数据复制软件行业,产品通常以纯软件和软硬件一体机两种形态交付客户。相较国外,我国的数据复制软件行业整体起步较晚,市场空间相对较小。根据IDC统计,2023年公司产品涉及的国内灾备市场规模约7.35亿美元,同比增长11.8%,其中纯软件市场约2.68亿美元,同比增长2.7%;一体机市场约4.67亿美元,同比增长17.8%。
目前,国内数据复制软件行业呈现以软硬件一体机形态交付为主的特征,主要原因是国内目前仍存在大量尚未完善灾备和存储系统建设的下游客户,软硬件一体机安装部署方便、开箱即用,更受市场青睐。同时,DELL、Oracle、IBM等国外知名存储、数据库企业拥有与自身产品配合较好的数据复制产品,占有较高市场份额。
公司作为第三方软件企业,以数据复制软件为主业,目标在于实现物理、虚拟、云平台等复杂环境下数据的跨平台实时复制和统一管理,与存储和数据库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第三方模式下,公司由于较少销售存储硬件和数据库产品,在客户获取上存在一定劣势,市场开拓难度较大。同时,公司目前的产品形态以软件交付为主,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软件产品单价相比结合存储硬件的软硬件一体机较低,因此公司收入规模偏小且难以快速扩张到与软硬件一体机厂商相近水平。若未来公司不能抓住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国产化、数据要素的机遇,或未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持续满足客户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公司业务拓展的难度,对公司未来发展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六)宏观环境风险
税收依赖风险。政府一直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鼓励和扶持,公司享受的税收优惠均与公司日常经营相关,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如果公司未来不能持续保持较强的盈利能力或者国家税收政策和相关扶持政策发生变化,则可能对公司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客户预算可能调整风险。公司面向的客户一般采取预算制,且部分行业客户的投资来自于财政拨款,宏观经济环境如出现不景气可能影响部分行业客户的IT投资预算,进而可能对公司的业务产生不利影响。
外部不可抗力带来的风险。若公司在后续经营中遇到重大自然灾害或极端恶劣天气的影响,则可能对公司的经营发展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五、重大违规事项
2024年度,英方软件不存在重大违规事项。
六、主要财务指标的变动原因及合理性
(一)主要会计数据
2024年度,上市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如下所示:
单位:万元
(二)主要财务指标
2024年度,上市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如下所示:
(三)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变动说明
1、2024年度,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为19,048.61万元,较2023年减少21.65%,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公司部分客户预算收紧、相关审批周期延长、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公司营业收入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2、2024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58.50万元,较2023年减少164.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4,473.50万元,较2023年减少267.99%,主要原因系: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公司部分客户预算收紧、相关审批周期延长、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公司营业收入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同时,为把握行业发展机遇,巩固公司核心技术竞争优势,公司在高端人才、底层技术及销售网络建设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公司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仍保持较高水平,故公司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较去年有所增加。
3、2024年度,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818.55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去年下降1,273.24%,主要系公司营业收入下降,公司持续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所致。
4、2024年度,基本每股收益为-0.34元/股,稀释每股收益为-0.34元/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为-0.54元/股,分别较去年下降162.96%、162.96%和263.64%,均系本期净利润减少所致。
5、2024年度,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55.93%,较去年增加18.53个百分点,主要系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和营业收入下降所致。
七、核心竞争力的变化情况
(一)公司产品功能和性能达到国外同等水平,且产品全面,服务效率更高
公司已经形成了包括容灾、备份、大数据、云数据管理在内的完整且稳定的产品系列,并配备了专向的研发-产品团队,能够更高效地服务同类需求的客户。相较于国外知名企业,公司对标的产品在关键功能和性能指标上达到同等水平,并在兼容性、国产化和服务效率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逐步开始在重要信息系统中替代国外知名企业的同类产品,如在银行、央国企等领域成功替换国外备份产品。此外,公司的统一数据管理平台i2UP可满足大型客户的综合性数据管理需求,一个平台即可满足客户系统迁移、数据同步、容灾、备份、数据库复制等需求,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上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二)核心技术覆盖多层级,具有较高技术壁垒
公司是国内市场少数同时掌握动态文件字节级、数据库语义级和卷层块级复制技术的企业,核心技术均是从底层源代码进行研发,覆盖了信息系统的文件系统、数据库和卷层,经过多年的更新迭代,在复制效率、复制颗粒度、对生产系统的影响等多个指标上具有突出优势,形成了较高的技术壁垒,并申请了相应的发明专利。
公司的动态文件字节级复制技术依然保持领先优势,不仅可以保证各种复杂生产环境下的数据一致性,传输速率也从每秒300MB提升到1GB以上,可以应对PB级等高压力业务生产环境。目前该技术理想状况下的同步性能达到毫秒级,可以持续数据保护及业务的高可用切换。公司数据库语义级复制技术每秒可处理100MB以上的在线日志,支持实时同步状态下的数据对比和数据修复,保证数据一致性,且支持主流的国内外数据库和大数据平台,海量数据的同步速率位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卷层块级复制技术可通过调整块的大小适应不同业务场景,提升系统性能、优化资源使用效率,与字节级复制技术协同解决海量小文件的同步保护等问题。公司的数据复制核心技术均用于主营业务产品,是公司产品性能优异、得以进入高端应用领域的根本。
(三)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新一代备份产品的技术创新
自成立以来,公司一直专注于数据复制的软件研发,高度重视技术研发的积累与投入,并不断拓展技术边界,探索行业前沿技术。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增长,研发费用为10,654.20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55.93%,维持在较高比例。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已获得58项发明专利、146项软件著作权。公司于2016年11月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并于2022年11月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复审。
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是公司维持行业领先地位的关键。未来公司将继续保持高水平的研发投入,特别是新一代的备份产品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将不断地丰富产品功能、优化产品性能、拓宽产品应用领域,在数据复制、数据安全和信创国产化等领域实现更大的突破。
(四)客户基础广泛且扎实,品牌知名度持续提升
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数据复制软件企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和品牌知名度。在金融领域,公司客户优势显著,已为众多境内证券公司及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提供数据复制相关软件产品及服务。除金融领域外,公司产品还在政府、能源、医疗、教育、电信、交通、制造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在电力、烟草等细分市场取得重大突破。
公司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客户的各类业务系统,满足分级分类和RPO趋于零RTO秒级的较高等级保护需求。针对客户的核心系统,因关系到客户的业务的正常运行,因此需要配套的产品具备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且上线前需要经过严格的测试,一旦使用不会轻易替换。客户因此对于数据复制产品供应商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这是公司持续拓展大客户需求,提高客户复购率的关键,也为公司在业内积攒了越来越多的品牌美誉度。
综上所述,2024年度,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不利变化。
八、研发支出变化及研发进展
(一)研发支出及变化情况
2024年,英方软件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当期研发支出为10,654.20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5.93%, 研发支出较上期数增加1,560.88万元,上升幅度为17.17%,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增加了18.53个百分点。
(二)研发进展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已获授予专利权的主要专利204项,其中发明专利58项,软件著作权146项。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发明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25项。
九、新增业务进展是否与前期信息披露一致
不适用。
十、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是否合规
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同意上海英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证监许可[2022]3040号)同意,英方软件于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 20,946,737股,发行价为38.66元/股,募集资金总额为人民币809,800,852.42元,扣除承销及保荐费用人民币52,534,018.55元,余额为人民币757,266,833.87元,已由主承销商兴业证券于2023年1月16日汇入公司募集资金监管账户。另减除律师费、审计及验资费、法定信息披露等其他发行费用 25,603,480.48 元(不含税)后,英方软件本次募集资金净额为 731,663,353.39 元。上述募集资金到位情况已经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审验并出具《验资报告》(天健验[2023]24号)。
截止2024年12月31日,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如下:
单位:万元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募集资金存储情况如下:
单位:人民币元
【注1】: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使用部分募集资金购买了结构性存款产品。根据产品协议,该结构性存款将于2025年起息。因此,相关资金在2024年期末存放于募集资金现金管理专用结算账户(厦门国际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虹桥支行3,811.00万元、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外滩支行2,000.00万元及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闵行支行1,000.00万元)的活期存款中,并处于冻结状态,无法动用。
【注2】: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张杨路支行系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分行辖内下属网点,因网点无直接使用公章的用印权限,因此《募集资金四方监管协议》用印为上级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分行
【注3】: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徐泾支行系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支行辖内下属网点,因网点无直接使用合同章或公章的用印权限,因此《募集资金三方监管协议》用印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支行。
截至 2024年12月31日,公司募投项目“行业数据安全和业务连续性及大数据复制软件升级项目”、“云数据管理解决方案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升级项目”和“营销网络升级项目”的建设进度分别为25.01%、24.94%、16.56%和51.04%,上述募投项目预定达到可使用状态的日期分别为2025年9月、2025年9月、2025年9月和2026年9月。截至2024年12月31日,“行业数据安全和业务连续性及大数据复制软件升级项目”、“云数据管理解决方案建设项目”和“研发中心升级项目”募投项目建设进度较慢,保荐机构提请投资者关注部分募投项目进展较慢的风险,保荐机构已提示上市公司按照投资计划和相关规定使用募集资金,密切关注募集资金使用进度及募投项目建设进展,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英方软件2024年度募集资金存放与使用情况符合《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等相关规定及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制度的要求,对募集资金进行了专户存储和使用,并及时履行了相关信息披露义务。募集资金具体使用情况与上市公司已披露情况一致,不存在变相改变募集资金用途和损害股东利益的情况,不存在违规使用募集资金的情形。
十一、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质押、冻结及减持情况
2024年度,英方软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数量未发生变动,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不存在其他质押、冻结及减持的情形。
十二、上海证券交易所或者保荐机构认为应当发表意见的其他事项
截至本持续督导跟踪报告出具之日,不存在保荐机构认为应当发表意见的其他事项。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