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①第十六届中国奶业大会展区 图②2025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讨会现场 图③伊利集团展厅梁傲男/摄
本报记者 梁傲男
7月15日,第十六届中国奶业大会落下帷幕。本届大会关注的焦点仍聚焦于中国奶业如何在变革中突围?在挑战中寻找高质量发展路径这一核心命题。
中国奶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和转型。一方面,消费升级持续深化,多元化、个性化、功能化的产品需求日益旺盛。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等重塑产业生态,为提升生产效率、保障质量安全、优化供应链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养殖成本高企、乳品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程度有待提升等诸多挑战,考验着行业的智慧和韧性。
奶业纾困有赖控产能
在大会期间举行的2025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讨会现场座无虚席,后排过道则站满了来自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及乳制品加工业的多领域代表。
近三年,奶价持续走低,“奶业纾困”成为行业发展的紧迫题。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李胜利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5年,我国奶牛养殖业收入损失累计达700亿元,行业生鲜乳喷粉产生的亏损达200亿元。在当前消费环境下,奶业除依靠政府支持外,最终还是需要完善产业内部结构,实现供需平衡和奶价企稳回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原料奶总产量4079万吨,同比下降2.8%,是2018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2024年一季度至四季度,原料奶产量增速分别为5.1%、2.1%、-5.8%、-9.0%。产能出清节奏明显加快,折射出市场正在通过自我调整寻求新的平衡。
面对这一局面,李胜利提出“奶业纾困需继续去产能”的建议。他提出,龙头乳企根据2025年至2026年市场需求,推动2025年奶源基地母牛去产能工作,引导自有奶源加大去产能力度。同时,龙头乳企承担“稳定基础产能”使命,未来3年通过并购、入股、长期托管社会牧场等方式逐渐扩大自有和可控奶源比例,稳定基础产能。
“可以借鉴内蒙古、新疆、河北等推出的产业纾困和扶持政策,引导主产省份在未来1年至2年内继续实施产业纾困政策。”李胜利表示,未来,养牛的数量,需要建立战略研判和顶层设计体系,避免行业大起大落,即利润高时企业一窝蜂涌入。
“当前奶业正处于去产能、供求关系再调整阶段,要等到供求关系调整过来后,随着需求增长,从供给端逐步推进各地家庭牧场发展,这样衔接才能对整体市场带来较小影响,调整相对顺利。”中国农垦乳业联盟专家组组长宋亮对记者表示。
中国现代牧业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孙玉刚表示,将加快种业振兴,完善种公牛自主培育体系和奶牛自主评价体系;在巩固原奶主业基础上,探索奶牛养殖服务产业链的商业模式,培育新增长点;同时考察国外牧场,开拓海外市场,探索“出海”路径。
6月25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加快奶业纾困持续提升奶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座谈会。会议提到,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肉牛产业纾困有了实质性进展,但奶牛产业纾困任务依然艰巨。要持续推动产业纾困措施落地见效,在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增强竞争力上下功夫,推动奶业发展尽快迎来“拐点”。
“随着纾困政策落地,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乳品供给种类丰富、国际竞争力显现等奶业向好积极因素正在积聚。”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奶业处处长卫琳表示。
优化产业结构
据记者统计,申万乳品行业A、H股上市公司共有28家。2024年,有19家公司营业收入出现下滑,占比超六成。其中,15家营业收入、净利润均同比下降。
当前,我国乳制品市场呈现“液态奶独大,深加工产品短缺”的特点。2024年液态奶产量占乳制品总量的92.7%。其中,超高温灭菌乳占比超过75%,奶酪、黄油等深加工产品占比不足7.3%。产品同质化严重,低温酸奶、功能乳品、老年特医食品等细分品类供给不足,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精准化需求。
在政策支持的同时,企业端的创新与实践成为破局的关键力量。
在第十六届中国奶业大会上,多家乳企亮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全产业链建设、探索新品类与新消费场景的阶段性成果。部分企业同步推进高消耗原奶产品研发,并通过布局海外市场拓展增长空间。
“奶业深加工是穿越周期、破解难题的一把金钥匙。”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执行总裁刘春喜表示,通过深加工,可以把过剩原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也能开发出更多量身定制的产品,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君乐宝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魏立华认为,B端乳制品市场需求正快速增长,开发B端茶饮、咖啡、烘焙原料以及乳制品,借此扩大国产乳制品消费市场是破解方式之一。
“行业已经针对孕产妇、婴幼儿、儿童青少年、中老年等全年龄段人群推出多元化、精准营养产品。”中国飞鹤有限公司董事长冷友斌认为,创新不足一直是行业痛点,应针对不同饮食区、不同地域人群的体质差异,量身定制属地人群专属精准营养解决方案。
从行业现状到专家建言,从政策支持到企业实践,中国奶业正通过深度调整谋突围。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第一周,内蒙古、河北等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为3.04元/公斤,同比下降6.5%。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产能出清加速、结构优化推进及消费潜力释放,行业反转的曙光已隐约可见。正如李胜利所言:“按照历史经验,奶业周期大致为7年至8年,本轮底部反转需要1年左右,或将在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迎来关键节点。”
谈及中国奶业发展的机遇与未来,一位不愿具名的乳业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要提振乳品消费,首先要依靠品质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其次要洞察消费需求,在新产品、新场景等方面努力破圈;最后,要推动科普活动,不断提升国民健康饮奶意识。”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高级执行总裁李鹏程表示,要打造奶业“中国芯片”,将原奶“吃干榨尽”、推动产业纵深转型,还要积极拥抱AI。企业应通过创新破局,加快迎来中国奶业的“第二次呼吸”。
“我们期待更多优质化、个性化、便捷化、智能化的优质奶制品走进消费者,期待中国奶业在科技突破、智能制造、创新服务、绿色消费、全球化发展等方面取得综合提升。”澳优乳业(中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魏燕青对记者表示。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