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 宁
8月20日,中国证监会期货监管司副司长王颖在2025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上表示,今年以来,为助力实体经济稳健运行、更好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期货市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显著,市场发展质量再上新台阶。
一是期货市场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一方面,品种工具体系日益丰富。去年底以来,国内期货市场新上市多晶硅、铸造铝合金、纯苯、丙烯等重要期货品种。另一方面,产业客户参与度持续提升,如2024年全市场产业客户日均成交量同比增长12.2%,48个主要品种产业客户持仓量折合现货市场规模超2亿吨;参与套期保值的上市公司数量连续十一年保持增长。
二是期货价格影响力持续提升。期货市场对外开放路径不断丰富,豆油、橡胶等品种期货结算价授权业务接续“走出去”,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期货期权品种数量扩容至91个。
三是期货市场日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已上市的商品期货和期权中有84个工业品,占比达64%,在当前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的市场环境下,为制造业相关市场主体稳定经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提供坚实保障。
王颖认为,期货市场需要更加凝心聚力,坚守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的宗旨,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在推进强国建设中展现更大担当,作出更大贡献。下一步,中国证监会将围绕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做好以下几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持续丰富产品供给。推动液化天然气等重要能源品种上市,进一步完善商品指数体系,不断扩大期货及衍生工具覆盖面,更好满足市场风险管理需求。
二是坚定推进期货市场高水平开放。加快落实2025年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一揽子重点举措,稳步增加特定品种以及合格境外投资者可参与交易的境内期货期权品种范围,着力增强境外客户参与我国期货市场的便利度。
三是不断深化市场服务。持续完善产业服务模式,引导龙头企业更好直接利用期货市场稳定生产经营,支持中小企业通过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产业服务商开展风险管理,持续改善企业开展套期保值的制度环境。
四是提升行业机构专业能力。结合当前外部环境特点,针对实体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切实困难,加大业务和产品创新力度,打造更加多元适配的风险管理工具体系,面向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产业企业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
五是强化研究驱动发展。以中国资本市场学会成立为契机,充分汇聚各方研究合力,进一步提升期货市场研究能力,面向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需要,以及期货市场创新发展的前沿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为推动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研究驱动力。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