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交通银行2025年中报:以“稳”筑根基 以“质”创价值

  在全球经济复苏曲折、金融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通银行”“交行”)以稳健经营交出了一份“期中答卷”。

  2025年上半年,交行实现营业收入1333.68亿元、归母净利润460.16亿元,资产总额达15.44万亿元,不良贷款率降至1.28%,拨备覆盖率升至209.56%。在保持营收与净利双增的同时,交行继续延续稳健分红传统,拟派发现金股利138.11亿元,占净利润的30%,实现稳增长与重回报的统一。

  成绩背后,是交行战略定力与转型成效的体现。一方面,交行把“稳”作为根基,把“质”作为方向,持续增强经营韧性;另一方面,紧扣“五篇大文章”,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领域不断突破;同时立足上海“主场”,加快数字化转型与创新迭代。以“稳”筑根基,以“质”创价值,交行正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韧性”底色不改

  营收净利实现双增

  韧性,是交通银行2025年上半年成绩单的首要关键词。

  8月29日晚间,交通银行发布2025年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交行资产总额突破15万亿元,达15.4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59%;客户贷款余额突破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434亿元,增幅5.18%。营业收入1333.68亿元,同比增长0.7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460.16亿元,同比增长1.61%。这是少数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增”的国有大行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交行的“韧性”并非停留在规模和利润增长,而是体现在全方位的均衡发展。在零售业务上,交行深化客户分层分类经营,持续扩展优质场景、客户服务、产品供应的覆盖度。截至6月末,交行境内银行机构零售客户数2.02亿户(含借记卡和信用卡客户),较上年末增长1.30%;个人手机银行月度活跃客户数(MAU)同比增长8.63%;达标沃德客户、私人银行客户分别较上年末增长6.76%、8.94%。交行正在通过精细化的客户分层和全场景服务,打造零售业务的“韧性底盘”。

  资产质量继续保持稳健。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交行不良贷款率1.28%,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达到209.56%,较上年末上升7.62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增强。上半年累计处置不良贷款378.3亿元,同比增加27.9%,其中实质性清收203.7亿元,同比增加54.3%。这些数据表明,在宏观环境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交行主动加大了风险抵补力度,保持了资产质量的持续改善。

  综合化经营也为“韧性”提供了多元支撑。截至报告期末,交行子公司资产总额7847.31亿元,占集团资产总额比例5.08%;实现归母净利润45.61亿元,占集团净利润比例9.91%。交银理财、交银基金、交银金租等板块保持稳步增长,协同效应正在显现,增强了集团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和盈利韧性。

  在股东回报方面,交行继续延续稳健传统。2025年上半年,拟派发现金股利138.11亿元,占归母净利润的30%。这是交行连续第二年实施中期分红,也是连续第14年分红比例保持在30%以上。

  交通银行行长张宝江指出:“今年上半年,交行的主要业绩指标呈现出规模稳健、效益稳中有进、风险持续可控的特点。这种韧性来自我们长期坚持的战略导向,来自对实体经济的持续支持,也来自风险防控的前瞻布局。”

  可以说,从零售业务的客户拓展,到公司金融的贷款投放,从资产质量的持续优化,到股东回报的稳定兑现,交行的韧性既体现在量的增长,更体现在质的提升。

  “破题”五篇大文章

  业务特色凸显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已是共识。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交行紧紧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把五篇大文章作为主攻方向,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阶段性成果。

  科技金融方面,截至6月末,交行科技贷款余额突破1.5万亿元,获贷企业数量较上年末增长11.12%,其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3.23万户,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22.93%。依托全牌照优势,交行构建了“股贷债租托”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为科创企业提供股权投资、信贷、债券融资、租赁、托管等多元化服务。特别是在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交行加大资金倾斜力度,推动“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绿色金融方面,交行在全国多地设立绿色金融中心,完善绿色金融组织架构和产品体系。上半年节能降碳产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6.58%,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1450亿元。交行不仅为新能源、环保项目提供融资支持,还在绿色债券、绿色理财等方面推出创新产品,服务经济绿色低碳转型。

  普惠金融方面,普惠贷款余额达到8524.0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96%。交行通过“交银展业通”“交银益农通”等特色产品,为小微企业、涉农主体提供便利融资渠道。推广自然人一体化授信模式和“信贷+”服务,加大首贷、续贷和信用贷投放,让更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获得融资机会。境内行民营企业贷款增幅达到9.04%,普惠贷款增速继续保持快于整体贷款的态势。

  养老金融方面,交行提出“打造长者友好型银行”的愿景,积极构建养老金融服务体系。报告期内,养老产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21.39%,养老机构预收费资金监管服务在全国多地落地,为养老产业发展和居民养老需求提供金融支持。

  数字金融方面,交行成立数字化经营中心,全面推进数智化转型。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余额超过2860亿元,互联网贷款较上年末增长8.52%。通过“1+1+N”人工智能框架,交行在信贷风险、科创普惠、跨境金融等领域打造智能化应用;基于区块链技术上线“交银航贸通”平台,创新大宗商品全线上贸易融资模式;推出“链享惠贷”“商圈惠贷”等信用贷款产品,提升信贷的线上化、批量化和信用化水平。

  在业绩说明会上,行长张宝江特别指出:“五篇大文章是我们转型发展的关键突破口。交行要在科技金融上聚焦重点、打通堵点;在绿色金融上先立后破、趁势而为;在普惠和养老金融中强化民生属性;同时积极探索安全高效的数字金融。”

  通过五篇大文章,交行不仅在业务上形成了结构性突破,也在战略上实现了与国家发展方向的深度契合,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质效。

  创新迭代、深耕区域

  做优全球布局

  在银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创新迭代成为金融机构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交通银行的创新逻辑,植根于上海“主场”优势和数字化转型战略。

  作为一家总部设在上海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交行自成立以来就承担着助力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使命。2025年上半年,交行在上海地区人民币实质性贷款增量市场排名前列,与60个市级重大项目、118个区级重大项目建立合作关系;深度参与上海金融市场建设,“债券通”交易规模超4,880亿元,“互换通”交易规模超4,910亿元,并获批“南向通”托管清算银行资格,持续提升上海跨境资金枢纽地位。

  在科创金融方面,交行设立23家科技特色支行,上半年在上海地区新增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超27亿元,并牵头承销银行间市场上海市首单科技创新债券。通过集团全牌照优势,交行将股权、债券、信贷、租赁、托管等业务协同起来,形成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数字化转型方面,交行提出“1+1+N”人工智能建设框架,聚焦科创普惠、跨境金融、信贷风险、营运客服等关键领域,推动端到端的智能化应用落地。例如,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交银航贸通”平台,集成跨境结算、结售汇等高频跨境金融服务场景,创新大宗商品全线上贸易融资模式,提供秒级金融支持。与此同时,交行还推出“链享惠贷”“商圈惠贷”等纯信用场景产品,迭代优化“云跨行”“司库”等支付结算服务,推出跨境支付通并加大数字人民币应用,打造全方位的数字金融生态。

  业绩说明会上,交行执行董事、副行长殷久勇表示:“交行要主动拥抱数字化趋势,在零售金融、普惠金融和跨境金融等领域实现差异化竞争,打造更加开放和高效的服务模式。”执行董事、副行长周万阜表示:“创新迭代是交行保持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密码。我们将持续锻造数智驱动能力,把科技创新成果更快更好地转化为服务实体经济的实效。”

  可以看出,交行的创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应用,更是战略与业务模式的重塑。通过与上海“主场”建设深度融合,借助数字化与全牌照协同,交行正在探索一条“科技赋能+金融创新”的新路径。

  成绩只是阶段性的体现,而驱动成绩背后的逻辑才是交行真正的核心竞争力。2025年上半年,交通银行以“稳”为基,以“质”创值,通过持续推动“五篇大文章”,深化创新迭代,既展现了经营韧性,也彰显了国有大行的担当。

  交行的中报也得到中金、华泰等多家头部券商的肯定。其中华泰证券在研报中表示:“公司资产扩张提速,业绩增速改善,资产质量殷实,维持A/H股增持/买入评级。”

  展望未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交行将继续以上海“主场”为战略支点,以数字化转型为发展引擎,在稳健发展的同时,助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CIS)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