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勤于动笔 化用自然

——卢禹舜讲写生

  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艺术委员会主任、教授,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博士后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

  卢禹舜 新疆写生 23cm×33cm 纸本设色 2017年

  卢禹舜 哈尔滨写生系列之一 33cm×33cm 纸本设色 2025年

  卢禹舜 中轴线写生 33.5cm×45cm 纸本设色 2025年

  卢禹舜 灵水村写生 48cm×59cm 纸本设色 2014年

  卢禹舜 澳门写生 38cm×52cm 纸本设色 2018年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这样一段文字:“初,毕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见惊叹之,毕异其唯用秃毫,或以手摸绢素,因问璪所受。璪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毕宏于是搁笔。”译过来是这样:当初,毕宏(唐代著名画家)看到张璪的画非常惊叹,感到张璪与众不同的是用秃笔作画或以手摸绢素(可理解为手指画的起源)。毕宏问张璪,你是从哪学来这样的本领?张璪答:“我是从大自然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收集创作素材,然后加以分析,研究,理解,认识并与思想情感、精神相融合,形成艺术形象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毕宏听后从此搁笔不再画画。”这段文字道出了“外师造化”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外师造化是过程不是目的,但要通过它才能达到目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以造化为师,深入研习体察观悟,掌握自然规律,丰富内心世界,把造化之美,升华为艺术之美,借以表达内在的情境。

  “师造化”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到自然中去,到山水中去,面对自然感受体验客观存在,这是经过历史验证通往艺术最高境界的必经之路。历代大师无不努力实践并置身自然之中临风思雨。作为山水画家,要遍游名山大川,广为观察赏析体验,为笔墨语言提供客观依据。遍历,又可以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两方面理解,这句话早已成为画坛上脍炙人口的座右铭并在当前依然闪耀着光辉。这是因为画家特别是好画家都有着丰富的学识修养,是学者,是学问家。行万里路首先要求我们对自然要有极大的热情与关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这种感受,不通过行路是不会获得的。但我们的感受不能只停留在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个层面上,要在对自然的探索过程中走出对基本构成的关注而迈向对自然之境的感悟。

  广观,可从宏观、微观两方面去理解。宏观、微观认识世界的方法在中国画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宏观致广大,微观尽精微,产生了粗笔大墨表现高山大壑万千气象;精雕细琢表现一花一草、一枝一叶。宏观微观除远观近观外,还可理解为以大观小,以小观大。那么以大观小的宏观方法,体现着讲求感受、讲求整体和追求境界,直接导致的是表现、抒情,如幻如歌的造型方式和笔墨语言的产生。由于强烈的整体感受,冲动与理智的无法控制,在特定情况下时常出现并超出客观限定的抽象、模糊、含混及涂鸦式的语言方式。这种原始就有的具有中国人智慧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恰恰区别了欧洲人对于自然认识所采取的方法。宏观这种理性的观察世界的方法孕育了中国画的造型方式、表现语言、意境创造等独具风格的中国画体系的建立。

  实践,落到实处就是对景写生、对景抒情、对景造境。概括起来讲有如下过程,投入自然、拥抱自然、感受自然、理解自然;忠于自然、主宰自然、超越自然、创造自然。这个过程若分为两段的话,上阶段就要像范宽一样,面对自然山川“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以至于雪夜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而终得“山川造化之机”,这是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后一阶段则应具体实践,在宣纸上用写实写意的笔墨语言与造化进行实际的接触,既不作造化的奴隶,也不作造化的叛逆,要尊重自然、主宰自然,夺造化创自然。要勤于实践,勤于动笔,化用自然全凭于此。有道是“实践不一定能造就出画家,但不实践永远不会造就出画家”,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所以我说,选择了从事绘画这个专业,就是选择了艰辛和痛苦,留给人间完美的物质与精神,但留给画家的是一生的遗憾与身心的苦痛。自然之美、心中之美不会慨然于你我,在大家看到一挥而就、洒脱自然的背后是画家的沉重、痛苦和长期的积累。不动笔,不经过漫长的笔墨沉积难成就任何一位画家。(文/卢禹舜)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