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 伟
金秋时节,上市公司2025年秋季招聘大幕渐启。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招聘季,越来越多的企业正打破地域限制、储备战略人才、拥抱智能化变革、完善人才管理体系,将人力资源转化为核心竞争力,为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人才是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在引才、用才、留才等维度综合发力,进一步巩固人才优势,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其一,跨省揽才,打破地域壁垒,整合全国资源。今年秋招,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开启“跨省招聘”模式,通过在重点城市设立招聘站点、与地方高校及产业园区合作等方式,精准对接不同区域的人才。
跨省招聘的核心逻辑在于将“地域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通过绘制全国性“人才地图”,企业可根据不同业务板块的需求,在研发高地吸纳技术人才、在制造业基地储备产业工人、在金融中心招募资本运作人才,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其二,锚定中长期战略,为公司未来发展储备力量。今年秋招,头部上市公司不再盲目追求“高学历”,而是更注重人才与业务布局的匹配度,通过“战略先行、招聘跟进”的模式,有针对性地选拔和培育人才,这不仅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能使人才快速融入业务一线,加速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落地。
对上市公司而言,人才招聘已成为产业资本布局的“前置环节”。通过提前储备符合战略方向的人才,企业可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实现产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同步增值。这种“人才储备—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的正向循环,正是上市公司保持竞争力的核心逻辑。
其三,拥抱智能招聘,提升选拔质量。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上市公司的招聘流程正迎来智能化变革。今年秋招,多家上市公司引入AI简历筛选系统、视频面试平台等工具,通过算法分析候选人的技能、经验与岗位匹配度,实现人才选拔的精准化与高效化。
AI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招聘效率,还减少了人为偏见,为不同背景的人才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通过智能化工具,企业可快速识别优秀人才,降低招聘成本,确保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
其四,推动和落实人力资源全周期管理,激活人才效能。“招得来”只是第一步,“留得住”才是将人力资源转化为资本优势的关键。上市公司需完善人才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从入职培训、职业发展、薪酬激励到企业文化建设,构建起全方位的人才发展生态。比如,在薪酬激励方面,多家上市公司推出“股权激励+绩效奖金”的组合模式,将员工利益与公司股价绑定,既激发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又增强了团队的稳定性。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正是上市公司将人力资源转化为可持续资本优势的核心抓手。
通过跨省揽才整合资源、锚定业务匹配专业人才、技术赋能提升招聘质量、全周期管理激活人才效能,上市公司可进一步将人力资源转化为核心竞争优势,为自身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将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