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人民币“朋友圈”稳步扩容

  本报记者 刘 琪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稳步推进双边本币互换。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4000亿元人民币/70万亿韩元,协议有效期五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除了韩国银行,据统计,今年,中国人民银行还与冰岛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瑞士国家银行、匈牙利国家银行等9家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含续签)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所谓双边本币互换,是指两个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订协议,约定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一方可以一定数量的本币交换等值的对方货币,用于双边贸易投资结算或为金融市场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到期后双方换回本币,并支付相应利息。

  中国银行研究院主管王有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国人民银行与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的双边本币互换在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是有利于提升双边跨境贸易结算便利度。采用本币进行贸易结算,有利于降低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对第三方货币的依赖度,消除对外贸易的不稳定性,缓解汇率波动对跨境贸易和企业财务的影响。二是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业务发展。双边货币互换为海外使用人民币提供了潜在的流动性安排,为企业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和投融资活动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提升人民币使用意愿。三是有利于发挥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安全网络中的作用。通过与中国开展本币互换,加入人民币流动性国际互换网络,可以在发生流动性危机时寻求人民币紧急流动性支持,从而起到缓解金融风险、稳定跨境支付和金融体系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共与43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过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其中有效协议32份,互换规模超过4.5万亿元人民币。截至2025年6月30日,境外央行(货币当局)实际动用人民币余额806.7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实际动用外币互换资金余额折合人民币3.8亿元。

  “近年来,双边本币互换机制下人民币动用额度逐渐增多,市场认可度大幅提升,使用场景逐渐从贸易领域扩展到投融资等领域,这对于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稳定对外经贸关系、健全国际金融安全网络发挥了积极作用。”王有鑫认为,未来可以创新金融产品体系,提升离岸人民币流动性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为企业获取人民币流动性、开展投融资活动提供更多支持。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