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创新发展蓝色金融 释放海洋经济潜能

  本报记者 寇佳丽

  四季度以来,江苏省、山东省、福建省等多地围绕海洋经济部署工作。例如,山东省日前召开的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研究谋划“十五五”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杨霄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地聚焦海洋经济发展议题,体现了沿海地区对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地方主动作为、积极行动,有助于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崛起,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蓄力赋能。

  多措并举谋发展

  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包含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等15个产业。

  当前,地方多措并举谋发展,加码布局海洋经济的切入点并不相同。有的地方从海洋传统产业入手,以捕捞与养殖为基础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塑造当地海洋产业体系竞争优势;有的地方从海洋新兴产业入手,引导并支持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为水下机器人等先进航海装备的开发制造打开更多空间;有的地方关注制度体系建设,通过实施新的法律规范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杨霄分析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必要条件,即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足够强大。内生动力充分发挥作用又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环境,另一个是知识产权、使用权等权益边界清晰。地方相关部门以法治手段优化营商环境,为海洋经济创新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创造了更好的外部环境。

  另外,一些地方针对蓝色金融开展了新实践。比如,11月4日,江苏蓝色金融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在盐城市举行,会上正式揭牌蓝色金融服务中心。

  蓝色金融是服务于海洋经济的金融。盘古智库(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余丰慧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地方相关部门通过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促进蓝色金融提质增效,有助于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精准支持海洋经济的特定环节或特定产业,从而逐步构建起服务海洋经济的特色金融体系。

  各方协同发力解难题

  自然资源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今年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实现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伴随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探索蓝色金融新空间。近年来,精准适配海洋产业的信贷产品不断涌现,蓝色债券市场稳步拓展,蓝色保险产品供给愈发丰富,为海洋经济注入了金融力量。

  与此同时,海洋经济领域的项目普遍存在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风险因素多等特征,整体看,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融资缺口仍然较大。

  破解融资难题,更好释放海洋经济潜能,需要创新发展蓝色金融,也需要各方协同发力。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田惠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主管部门应强化顶层设计与信用赋能,研究并出台针对性财税激励政策,集中资源打造国际海洋金融中心,以便更好地撬动社会资本、吸引国际资本。

  田惠敏同时表示,金融机构应大力发展权益类融资工具,积极推广以港口、海洋数据中心等为基础资产的公募REITs,盘活存量资产;探索新型抵押、质押融资模式,开发更多以蓝色碳汇交易为基础的金融产品;加快建立海洋知识产权、船舶订单等资产的标准化评估体系;构建多层次风险分担体系。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