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三方联动遏制A股非理性炒作乱象

  ■ 田 鹏

  2025年以来,A股市场非理性炒作时有发生,从“龙字辈”“蛇年概念”,到马年的“玄学叙事”,从借壳传闻炒作到名称谐音、数字偏好的无厘头投机,脱离基本面的资金狂欢多次扰乱市场生态。

  细究不难发现,年内非理性炒作呈现出三大特征:一是,炒作逻辑从讲故事转为“拼玄学”,资金从跟随“小作文”转向聚焦名称吉利、数字偏好、地域概念及K线结构反常的标的;其二,炒作主体呈现散户跟风的现象,一些散户在越不敢买越涨的博弈心理驱动下跟风入场,最终沦为“接盘侠”;其三,炒作模式呈现“快进快出”的特征,资金在短期投机中大多快速套现离场。

  这种脱离公司基本面的非理性投资,严重侵蚀着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性。首先,对于投资者而言,当炒作退潮,股价的快速下跌会导致中小散户损失惨重;其次,对于相关上市公司而言,股价的急涨急跌不仅会损害公司的形象,还会对公司的正常发展造成影响;最后,从市场生态的角度出发,股价与基本面严重背离,会导致价格发现功能失灵,进而使得资本错配。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中国结算及上交所数据,截至2025年6月末,A股投资者总数已突破2.4亿户,其中个人投资者占比超99.76%,约为2.39亿户。我国A股市场中小投资者占据主体地位的特征,使得非理性炒作的危害被进一步放大。

  正因如此,资本市场治理非理性炒作乱象刻不容缓。在笔者看来,这不能仅依赖事后监管的干预,而需构建“监管、上市公司、投资者”三方联动的全链条体系,形成各司其职、协同发力的治理合力。

  首先,监管端要打造全链条机制:事前借助技术手段,对潜在风险标的纳入预警库,当股价异动与题材关联度低于阈值时,第一时间触发交易所问询与风险提示;事中强化核查,重点监控游资抱团、散户集中跟风的交易行为,对异常交易账户,采取限制交易、约谈警示等针对性措施;事后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对恶意操纵股价的机构及个人处以高额罚款、市场禁入等处罚,纳入资本市场失信黑名单。

  其次,上市公司作为市场主体,需主动扛起市值管理与信息披露的主体责任。当市场出现与公司实际情况不符的炒作苗头时,应及时发布澄清公告,清晰说明与热点题材的业务边界、业绩支撑依据,杜绝模糊表述或沉默纵容炒作行为。

  最后,针对A股散户占比较高的特点,建立精准化风险提示机制,当散户账户集中买入异动题材股时,可通过券商App弹窗、短信、电话提醒等渠道,推送同类题材炒作退潮后的亏损案例及风险警示;同时优化投资者保护服务,设立专门的投诉举报平台,简化维权流程,定期公布典型维权成功案例与炒作风险警示,引导其树立价值投资观念。

  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既需要活力涌动,更离不开秩序井然。非理性炒作带来的短期“财富幻象”,终究会被市场规律击碎,留下的却是投资者损失、企业发展受阻、市场生态受损的多重代价。构建监管、上市公司、投资者三方联动的全链条治理体系,并非要抑制市场活力,而是要划清投机与投资的边界,让资金流向真正有价值、有潜力的优质企业,让价格发现功能回归本源,让价值投资理念深入人心。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