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北京致远互联软件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年度报告摘要

  北京致远互联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代码:688369                公司简称:致远互联

  北京致远互联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一重要提示

  1本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投资者应当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等中国证监会指定媒体上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2重大风险提示

  公司已在本年度报告中描述公司面临的风险,敬请投资者予以关注,详见年度报告全文第四节“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之“二、风险因素”中可能面临的风险描述。

  3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4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5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6经董事会审议的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经过公司第二届董事会第三次会议审议,公司2019年利润分配方案拟定如下:以本次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总股本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人民币4.00元(含税)。以2019年12月31日总股本76,989,583股计算,共计分配现金股利人民币30,795,833.20元(含税),剩余未分配利润结转至下一年度。

  上述利润分配方案已由独立董事发表独立意见,该利润分配方案需经公司2019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7是否存在公司治理特殊安排等重要事项

  □适用  √不适用

  二公司基本情况

  1公司简介

  公司股票简况

  √适用  □不适用

  ■

  公司存托凭证简况

  □适用  √不适用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

  2报告期公司主要业务简介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始终专注于企业级管理软件领域,为客户提供协同管理软件产品、解决方案、协同管理平台及云服务,集协同管理产品的设计、研发、销售及服务为一体,是中国领先的协同管理软件提供商。

  1、协同管理软件产品

  ■

  协同管理软件的产品化、标准化和规模化是协同管理软件厂商发展的基础,产品平台化是其核心竞争力。公司在十余年的发展探索中,秉持“以人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理念,基于“组织行为管理”理论,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客户的成功应用实践,自主研发出了支撑应用定制、弹性应用部署的开放式数字化协同管理平台V5。在V5平台基础上,公司开发出了面向中小企业组织的A6产品、面向中大型企业和集团性企业组织的A8产品,以及面向政府组织及事业单位的G6产品。上述产品系列可实现组织内的智能移动办公、可视化流程管理、组织“信息孤岛”的打通以及跨组织的协同管理;可提供客户管理应用的个性化定制,以及协同数据的分析和云服务。

  2016年,公司又推出了支持云计算技术的PaaS协同云平台Formtalk,为企业和组织提供搭建场景化协同业务应用和云服务,同时可以与公司V5平台整合实现混合云部署。

  (1)协同管理软件产品A6

  A6协同管理软件是以标准化、模块化、产品化方式提供适用于中小型企业或组织的统一、高效的协同工作管理软件。A6协同管理软件以协同工作为主线、利用工作流引擎及智能表单技术,通过个人、部门、企业的目标任务管理、计划管理、沟通协作、知识文化等标准化协同功能模块,以及在V5开放协同平台上扩展适用于中小企业组织适用的包括合同管理、人事管理、费用控制、项目管理等业务应用插件,打通组织中人与人、人与事的工作互动机制,实现有效沟通和管理,全面赋能国内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和组织,提高工作管理效率;同时A6产品为客户提供标准化、可扩展的协同应用。

  ■

  ■

  (2)协同管理软件产品A8

  A8协同管理软件是公司核心的中高端协同管理软件产品系列,主要客户为中大型、集团型企业和组织。随着国内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的加快,特别是中大型企业为适应新经济运行模式需要快速部署构建个性化的业务应用。A8协同管理软件在提供协同工作管理的功能和应用基础上,通过复杂组织模型、权限管理、业务引擎、数据交换、应用集成等平台技术和工具,结合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应用定制和系统集成,满足客户多样化、场景化、个性化的应用需求,增强企业的业务弹性和敏捷性,以适应自身行业的快速变化;同时公司通过集成交换技术实现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集成和业务连接,在企业统一的工作入口和门户上形成企业和组织管理运营中台,实现基于前、中、后台的高效的协同价值,助力中大型与集团企业客户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

  ■

  (3)协同管理软件产品G6

  公司面向不同层级的政府机构和组织提供专业的G6政务协同管理软件产品,包括G6产品系列和信创协同办公管理平台G6-N,分别适用于省(部)、市(地区)、县(区)各级政府机关及政府直属单位、中大型国有企业与事业单位。G6政务协同软件以政府办公和事务管理为主线、以办公协作和效能提升为目标,围绕政府部门“办文、办会、办事”等核心管理业务,覆盖政府公文管理、会议管理、党务管理、行政审批、信息报送、督查督办、文档管理等政务办公应用。此外,结合公司OCIP信息交换平台、集成技术等,G6产品可以协助政府行业在电子政务专网、政府内外网以及互联网环境下,实现多级组织、跨部门的政务协同和数据信息交换,形成从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以及政府与个人之间的政务联动、工作协同和应用构建,实现政务协同工作;公司还为政府及事业单位提供全国产软硬件基础环境适配、信创技术的高可用产品G6-N产品,实现政务内网协同应用的安全可靠,助力高效、智慧、服务型政务组织建设。

  ■

  ■

  2、第三方产品

  主要是客户委托公司代为采购的、满足客户一体化协同管理软件需求的其他第三方软硬件产品,主要包括服务器、数据库、网络与存储设备、扩展应用软件等。

  3、技术服务

  包括为客户提供的运维服务和驻场服务等,运维服务和驻场服务是公司为了保障协同管理软件系统的正常、稳定、高效运行向客户提供的远程和现场技术支持服务。

  (二)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以“软件许可+技术服务 ”为主要业务模式。业务模式可分为采购模式、销售模式及服务模式,具体情况如下:

  1、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的内容主要是外包服务、商品采购和第三方产品。其中,外包服务是指公司在公司人力和技术资源不足时,公司将部分项目的实施交付、定制化开发和运维服务等外包给第三方;商品采购主要为协同管理软件产品所需要的非本公司生产的软硬件,第三方产品主要是客户委托公司代为采购的为满足客户一体化协同管理解决方案所需要的非公司生产的软硬件。

  2、销售模式

  由于客户覆盖区域较广,公司根据协同管理软件行业的市场运行规律,结合不同产品系列适用的销售模式,采取直销与经销相结合的销售模式,构建起了成熟、稳定的营销服务体系。

  公司主要软件产品与销售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1)直销模式

  直销模式是指公司直接与客户签订产品与服务销售合同,并进行相关软件产品及服务的交付。目前,公司的直销模式主要以A8系列产品、G6系列产品的销售为主,重点定位在大中型企业组织以及政府机构或部门。

  (2)经销模式

  公司的销售伙伴即为公司的经销商,经销模式是指公司将产品以买断方式销售给经销商并由经销商直接面向终端用户签署产品服务合同并进行产品交付和服务的模式。公司承担销售伙伴授权业务中的产品研发、品牌市场建设、业务辅导,包括业务培训和业务支持。经销商需遵守:A.按合同约定支付合同价款;B.为业务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包括配置专职的协同管理软件的专职人员、提交年度销售规划等;C.在公司授权的区域内开展业务,包括独立承担协同业务的客户服务,开展协同为主题的市场活动等;D.遵从公司的相关业务规范。

  3、服务模式

  公司在对用户提供软件产品的同时特别强化服务支持,根据新老客户不同阶段的不同服务需求,公司提供包括管理与业务咨询、产品实施交付、业务应用扩展、客户化定制开发以及运维服务等专业服务,以满足客户在组织管理提升、业务流程优化、系统安装部署、应用扩展、系统持续优化以及技术支持服务等方面的需求。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公司所处行业隶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下的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新兴软件及服务行业,根据工信部发布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将突破8万亿元,占信息产业比重超过30%。软件行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行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深化,未来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由此预计我国软件行业仍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发展前景广阔。

  协同管理软件行业在国内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主要经历了文档与信息共享、组织与流程化协作、全面的组织协同管理等三个阶段:

  ■

  协同管理软件已经逐步成为继ERP等企业级管理软件之后重要的企业级管理软件之一,是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构实现信息化运营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速度的加快,协同管理软件开始向平台化、移动化、云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成为企业、政府统一的工作入口和运营中台。

  协同管理软件行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集成了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网络通讯技术、管理学等多种学科和技术,专业性较强且产品更新速度快,该领域研发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是行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协同管理软件产品需要根据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不同行业和企业业务特点、运营管理需求,掌握跨系统、跨终端、跨行业的平台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应用定制与部署技术等,同时本行业许多核心技术都需要自主研发,相关技术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实践验证过程,技术门槛较高。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是协同管理软件行业领先的软件产品、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公司通过在协同管理软件领域的持续深耕,已在创新能力、产品技术、客群基础、市场品牌、营销体系、服务体系等方面构筑了竞争优势。发展至今,公司拥有3万多家企业和组织级客户,业务范围基本覆盖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客户涵盖了制造、建筑、能源、金融、电信、互联网及政府机构等众多行业及领域,并获得各行业内知名客户的认可。广泛的客户资源为公司在同行业的竞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发展,对数字化转型升级中的国内企业和组织适应新经济环境变化、推动组织变革、提升运营效率提供了技术手段;同时对协同管理软件产业在技术产品、服务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

  (1)协同管理软件为新兴的企业级管理软件

  协同管理软件作为新兴的企业级管理软件,已经成为组织工作的入口和日常工作管理的工具手段。协同管理软件建立在“以人为中心”的协同管理思想上,通过企业内外、产业链以及政府部门中“人”为核心的数据、信息、角色、权限、资源、状态、目标等的有序、有效连接和集成整合,实现在不同行业、企业和组织环境下的高效协作,提升企业、政府和组织的运营管理效率,加快实现企业、政府等组织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有效提升企业、政府和组织的运营效率。

  近年来,随着新兴互联网企业的兴起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部分大中型企业开始逐步建立数字化运营中台,以提升组织轻量化应用的快速迭代能力和数据集成应用能力,从而支撑组织的业务快速变化和创新,企业数字化运营中台建设的加速提升了协同管理软件的新需求。协同管理软件可以提供低代码开发平台以及数据集成平台,其价值主要体现为:一是满足客户广泛和个性化的平台应用场景构建;二是对企业应用开发效率的提升和开发成本的降低;三是实现企业统一的工作入口和数据整合应用价值。企业数字化运营中台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协同管理软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云计算技术推动产业创新和行业新模式

  随着协同管理软件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价值的不断显现,近几年协同管理软件在各行业呈现普及化应用趋势,除中大型企业以外,国内众多的中小企业亦开始加速部署应用协同管理软件。现有协同管理软件行业的业务模式基本以“标准化产品+个性化定制”为主。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加快了行业和企业在IT基础架构方面向IaaS架构迁移,同时也推动着SaaS/PaaS模式的协同管理软件与服务在企业中的应用,为协同管理软件行业模式和应用创新奠定基础。

  除云计算的SaaS/PaaS服务模式以外,云计算技术正在改变传统协同管理软件的营销模式,其将传统协同管理软件单一的线下“产品+服务”的开发营销模式逐步转变为互联网在线服务模式与线下“产品+服务”并存的线上线下模式。协同管理软件的平台化、定制化模式,可以在云计算架构上将碎片化、场景化应用与产业生态进行对接,形成包括厂商、伙伴、乃至客户多方参与开发和构建的新型模式,并实现“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部署。

  (3)移动互联构建移动协同应用新产业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企业组织的工作管理模式、运营效率提升带来了新的机遇。协同管理软件运用移动互联技术,通过移动即时通讯(IM)、视频会议等功能和技术,结合移动互联下的业务应用场景,形成企业和组织在移动端的工作入口和应用门户,实现企业员工、管理者可在任何时间地点相互连接和协作。此外,协同管理软件可以集成整合第三方企业级移动应用,帮助企业和组织部署更丰富的移动应用。协同管理软件厂商、腾讯、阿里巴巴、移动应用开发伙伴等将构建起新的移动协同应用产业生态,形成新的企业级移动应用产业。

  (4)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协同管理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逐步应用于企业和组织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协同管理软件作为各行业企业通常使用的工作和管理入口,不仅每天流动和产生企业的关键业务运营数据,且其全员的应用特征还将形成员工、团队、组织以及产业链之间相互协作的行为大数据。企业可对上述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学习和利用,形成商业智能和专家系统,为经营管理提供准确、科学的决策,同时还将对企业中的岗位、部门、流程、工作结果等方面提出有效的评估和建议,形成更高效、专业、智能的工作管理模式。此外,企业通过在协同管理软件中运用语音、图像、软件机器人等技术,在解放员工或管理者繁琐工作的同时,形成可以替代人类的人工智能业务协作系统。

  3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3.1近3年的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

  3.2报告期分季度的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

  季度数据与已披露定期报告数据差异说明

  □适用  √不适用

  4股本及股东情况

  4.1股东持股情况

  单位: 股

  ■

  ■

  ■

  ■

  存托凭证持有人情况

  □适用√不适用

  4.2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的方框图

  √适用  □不适用

  ■

  4.3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的方框图

  √适用  □不适用

  ■

  4.4报告期末公司优先股股东总数及前10 名股东情况

  □适用  √不适用

  5公司债券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三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1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加速推动业务转型升级和在协同管理领域的持续创新。围绕“深耕客户经营、机制和模式升级、实现效益增长”的指导思想,实现营业收入69,983.60万元,同比增长21.0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9,746.67万元,同比增长33.56%。其中协同管理软件产品收入62,305.82万元,较上年度增长18.75%;技术服务收入7,526.27万元,较上年度增长43.84%。

  2面临终止上市的情况和原因

  □适用  √不适用

  3公司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原因及影响的分析说明

  √适用  □不适用

  财政部分别于2019年4月30日和2019年9月19日发布了《关于修订印发2019年度一般企业财务报表格式的通知》(财会(2019)6号)和《关于修订印发合并财务报表格式(2019版)的通知》(财会(2019)16号),对一般企业财务报表格式进行了修订。本公司执行上述准则在本报告期内无重大影响。

  财政部于2017年度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修订后的准则规定,对于首次执行日尚未终止确认的金融工具,之前的确认和计量与修订后的准则要求不一致的,应当追溯调整。涉及前期比较财务报表数据与修订后的准则要求不一致的,无需调整。本公司执行上述准则,追溯调整非交易性的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期初余额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少13,000,000.00元,其他权益工具增加40,280,960.00元,其他综合收益增加24,552,864.00元,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2,728,096.00元。追溯调整可供出售债务工具投资重分类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期初余额其他流动资产减少14,180,000.00元,交易性金融资产增加14,180,000.00元。

  财政部于2019年5月9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2019修订)(财会〔2019〕8号),修订后的准则自2019年6月10日起施行,对2019年1月1日至本准则施行日之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根据本准则进行调整。对2019年1月1日之前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需要按照本准则的规定进行追溯调整。本公司执行上述准则在本报告期内无重大影响。

  财政部于2019年5月16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2019修订)(财会〔2019〕9号),修订后的准则自2019年6月17日起施行,对2019年1月1日至本准则施行日之间发生的债务重组,应根据本准则进行调整。对2019年1月1日之前发生的债务重组,不需要按照本准则的规定进行追溯调整。本公司执行上述准则在本报告期内无重大影响。

  2017年7月5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修订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 14 号—收入>的通知》(财会[2017]22号),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境内上市企业,自2020 年 1月 1日起施行。本公司自2020年 1月1日起执行新收入准则。根据衔接规定,首次执行本准则的累积影响数,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及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金额,对可比期间信息不予调整。执行新收入准则预计不会对公司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亦不会导致本公司收入确认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不会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

  4公司对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原因及影响的分析说明

  □适用  √不适用

  5与上年度财务报告相比,对财务报表合并范围发生变化的,公司应当作出具体说明。

  √适用□不适用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止,本公司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内子公司如下:

  ■

  本期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及其变化情况详见年度报告全文附注“八、合并范围的变更”和“九、在其他主体中的权益”。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