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开启 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最强解读”

  

  本报两会报道组 张歆 朱宝琛 苏诗钰

  5月22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并举行了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邀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财政部部长刘昆、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就政府工作报告、财政收入收支、产业脱贫和猪肉供给等话题,回应了各方关切。

  由于疫情防控原因,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代表通道”新增了“云元素”:采访形式改为网络视频采访,全国人大代表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回答问题,记者在大会新闻中心驻地梅地亚新闻中心的分会场提问。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

  GDP增长目标客观上融入到财政、货币和其他政策目标中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在首场“部长通道”上表示,今天上午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全面系统又简明扼要地报告了去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中国GDP还能增长6.1%,其他经济指标也都很亮眼,确实很不容易。这也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比较牢固,比较厚实,我们有实力也有能力应对前进中的各种困难挑战。同时,关于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到GDP增长目标的问题,何立峰回应表示,客观上GDP增长目标的内容已经融入到其他相关指标中,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中。

  何立峰坦言,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今年一季度,GDP增速下降6.8%,其他各项经济指标也受累下行。一些中小微企业,住宿、餐饮、电影、娱乐、旅游等相关行业受到冲击还比较大,困难也比较多。不过,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应对疫情的政策措施。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各地方有力有序有效地复工复产复市复业,中国经济总体上比较快地复苏。4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3.9%,工业用电量增长1.6%,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增长8.2%,交通运输也迅速恢复正常,其他各行各业总体上都在快速复苏。特别是还催生发展了一批新产业、新企业,发展势头都比较好。

  综合起来看,中国经济的抗压能力、承受能力、韧劲都比较强。5月份小长假之后,各项先行指标,特别是发电量每天增长5%到6%,铁路日装车数量稳步增长,有些产业特别是一些重要企业的生产经营快速恢复,增长幅度甚至超过两位数。这充分说明,中国经济有实力、也有能力克服当前的困难。

  何立峰指出,疫情突如其来,今年一季度以来,很多指标跟以往是不具可比性的。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现在世界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还在蔓延,对所在国的经济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有巨大的不确定性,还有待观察。

  因此在目前情况下,不纠结于经济增长的具体指标,将使我们更加专注于不断扩大内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更加专注于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更加专注于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适应引领创造新的需求,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更加专注于实现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何立峰进一步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个完整、系统、综合性的目标体系,他不仅仅包括经济指标,也包括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生态文明特别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治理能力治理体系水平提升,还有改革开放等内容。特别突出的目标就是打赢脱贫攻坚战。

  这些目标任务,具体量化到每个五年规划,“十三五”规划就包括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一共有25项指标,其中12项是预期性的,包括GDP、人均收入等,有13项是约束性的。从目前执行情况看,有一些指标已经提前实现,包括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等,大部分指标正在按照时序进度推进。

  到年底,通过努力,有一部分可以超额完成,有一部分可以全面完成,极少数可以基本完成。关于GDP增长指标,今年只要增长1%,就相当于2010年GDP总量的1.9倍;如果增长3%,就相当于1.95倍;如果增长5%,就接近1.99倍,都非常接近预期目标。人均收入这个指标,如果增长1.75%,就可以实现预期目标。

  此外,今年的投资工作,意义非常重大,不同寻常,应该侧重于做好“三个精准”。首先是精准筹资。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整个中央层面筹集的资金超过5万亿元,其中新增2万多亿元。最主要的是通过政府作为,带动和激发社会资本跟进,从而形成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有机融合。第二是精准项目。要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公共卫生、医疗应急物资等领域短板,尽快给予弥补,尽快给予建设。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包括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一些跨行政区、跨流域的重大项目要抓紧建设。第三是精准施策。抓紧做好前期工作,包括前期准备工作,不能含糊;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不能让项目等着资金;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包括土地、环评等,都为项目服务。

  财政部部长刘昆:

  财政政策既做加法也做减法 调整结构有保有压

  财政部部长刘昆在“部长通道”上表示,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我们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下功夫,既做加法,也做减法,调整结构,有保有压,坚决落实更加积极有为的要求。

  加法怎么加?刘昆表示,今年受疫情影响,财政收入将会下降,我们建议将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比去年提高0.8个百分点,增加了1万亿元的财政资金。中央财政还将发行1万亿元的抗疫特别国债,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方面调入了近万亿元的资金。此外,还将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1.6万亿元。“今年的一般预算收入预计略高于18万亿元,低于去年。今年的一般预算支出预计将达到超24.7万亿元,高于去年。”刘昆说,这一收一支,增加了6.76万亿元的资金,加大了力度,做好了对冲。

  减法怎么减?刘昆给出的答案是:主要是惠企惠民,减税降费。去年我国实施了较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减税降费的规模达到2.36万亿元,这是制度性的安排,今年将继续实施。预计今年减税降费的新增规模会达到25000多亿元。

  结构怎么调?刘昆解释称:一是压本级、增地方。今年中央财政本级支出将负增长,而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将增长12.8%,增量资金9500亿元。二是压一般、保重点。今年中央本级非刚性、非急需的支出压减幅度超过50%,省出的资金用于疫情防控,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脱贫攻坚、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城乡低保等方面的重点支出只增不减。三是直达基层、直达民生。上级的转移支付将细化到基层,细化到民生项目,坐直通车,直接抵达。中央财政将发挥好财政职能作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切实兜牢民生底线。

  谈及地方财政的运行情况,刘昆称“是正常的、稳定的”。他说,加强对地方财力的保障,是今年预算安排的重点。在今年的一般预算安排上,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增加了12.8%,这在近年来是最高的。同时,中央财政还专门设立了特殊转移支付,用于支持地方基层运转,保障基本民生,落实“六保”任务。中央财政对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奖补资金增长安排了10%。中央财政还专门安排了对湖北的支持。中央财政将全力保障地方财政的正常运转。

  “当然,地方财政也要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强化管理,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点子上。”刘昆说。

  此外,刘昆表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财政要节用裕民。落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政府也要带头过“紧日子”。政府过“紧日子”,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好日子”,这是一个长期的方针政策,并不是短期的应对措施。

  “紧”是否有空间?刘昆的回答是肯定的——在预算的科学安排上还有空间,在勤俭节约、精打细算上还有空间,在提质增效上还有空间。刘昆说,今年中央本级压减了非急需、非刚性支出超过50%,但对工资等刚性支出是给予保障的,机关的正常运转是有保证的。铺张浪费的钱绝不该花,没有绩效的钱也不该花,花了还要依法依规问责。

  在政府的支出管理上,要求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特别是“三公”经费;要求严控会议、咨询培训、论坛展会等方面的支出,严禁新建、扩建政府性楼堂馆所。

  “在当前还要严控非急需的支出,要把该花的钱花到刀刃上,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要兜牢民生底线。”刘昆说。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

  中国不会发生粮食危机 贫困地区发展一大批扶贫产业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首场“部长通道”上表示,中国不会发生粮食危机,并用四句话给大家吃下“定心丸”——粮食连年丰收,库存比较充裕,口粮绝对安全,饭碗端在手里。

  韩长赋表示,我们国家已经连续十几年粮食丰收。连续5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稻谷和小麦自给率可以达到百分之百。

  对于民众非常关心的猪肉产供和价格问题,韩长赋表示,猪肉价格最近出现下降,批发市场价格已经连续13周小幅下降,比最高的时候共下降23%。当前生猪生产恢复势头不错,实现今年的生猪生产的目标可以预期。从政府层面鼓励推动生猪生产,从市场方面,由于市场行情好,主体积极性提高,势头很好。随着生猪生产的恢复,供求关系也会逐步改善,后市猪肉价格不会再大幅上涨。不过,生猪生产完全恢复需要一个过程,各方工作不会放松。

  此外,韩长赋表示,这几年各个部门各个地方共同努力,在贫困地区发展了一大批扶贫产业。如今,这些扶贫产业已经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脱贫最多的举措。据统计,全国832个贫困县,基本上县县都有督导产业,有条件的贫困村都建立了产业基地,现在全国有十万多个这样的产业基地。在脱贫人口当中,大概三分之二是通过外出打工和发展产业来增加收入实现脱贫的。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