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给教育企业转型一些时间和信心

  谢若琳

  这是一次难忘的采访经历,不是因为看到K12教育企业面临的困境,而是因为采访难度比预期中还要高。作为一直关注教育的记者,我平时积累了不少采访资源,但这一次问及公司情况时,得到最多的回复却是“我离职了。”

  对于很多从业者来说,“双减”政策落地后的这段日子,是漫长且艰难的。对于大部分教育机构而言也是。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科教育资本化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无序、疯狂和蒙眼狂奔的状态,部分机构不惜制造教育焦虑,从而间接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生育焦虑。

  2019年,我开始关注教育领域,越靠近热衷“鸡娃”的妈妈们,就越惧怕生育。我常开玩笑说,这是“工伤”。

  在担忧之余,我同样也在思考,为什么教育会变成这样?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学习可以更好,我儿时也是补习班的一员,学科教育怎么就变成了“焦虑扩散器”。此次采访过程中,一位创业者聊到融资时,谈到了资本急于退出的心态。他说,教育、学习,本是一件好事,但当急于赚快钱的资本涌入后,行业在轻监管的背景下走向畸形。

  此次“双减”政策的目的,就是要从根上去资本化,让教育回归立德育人的初心,但也并非要限制教育行业发展。在采访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很多悲观情绪,正在转型的机构也没有一家愿意站出来聊聊未来。事实上,大部分头部教育机构都是“守规矩”的,是正向传递教育理念的,他们多年的积累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相信在经历这段“阵痛期”后,一定可以配合好学校教育,在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想,市场也应该给这些转型中的机构一些信心,给从业者们一些时间。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