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年内357家公司发布378单回购计划 三行业回购金额领跑

  

  本报记者 孟 珂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回购热情高涨。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截至11月1日,年内共有357家上市公司发布378单回购计划(以董事会预案公告日统计),与去年同期的185单相比,增长104%;从落实进度来看,139单已经实施完成,涉及金额逾460亿元。

  “今年上市公司回购案例明显增加,总体呈现回购金额大、行业集中度高的特点。”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回购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上市公司现金流充裕,同时估值相对较低。今年以来,随着市场风格切换,部分行业和公司估值持续下行,同时短期内公司无扩产计划,在此背景下,相关上市公司选择了回购自身股票。

  超七成用于员工激励

  从回购目的来看,在上述378单回购计划中,有268单回购股份用于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占比71%。其中,有106家公司表示,若回购股份未能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计划,则未使用的部分将依法予以注销,相应减少公司注册资本。

  例如,华大基因10月29日发布公告称,此次回购的公司股份拟全部用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者股权激励,公司管理层将根据证券市场变化确定股份回购的实际实施进度。若公司未能在此次股份回购完成之日起36个月内实施前述用途,未使用的回购股份将依法予以注销。

  此外,还有14单回购直接用于注销。例如,新北洋10月30日发布公告称,拟回购公司股份用于注销,减少公司注册资本。

  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南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回购股份用于注销,可减少公司的资本金,由此增厚每股收益,有利于公司股价的提升。

  在陈雳看来,回购股份用于注销主要是为了降低在外发行股份的数量,同时稳定股价,增强投资者信心;而将回购用于股权激励或者员工持股计划,通常是为了将公司利益与员工利益挂钩,增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改善上市公司的股东结构,防范被恶意收购的风险;对于市场来讲,员工持股也是企业看好自身发展的佐证。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上市公司回购数量明显增多,一是反映回购公司的现金流较为充裕;二是公司对发展前景持乐观预期;三是回购用途多为股权激励,释放出上市公司注重人才队伍稳固与中长期发展的信号。

  三行业回购金额较高

  记者梳理发现,从行业来看,家用电器、电子、生物医药等行业的回购金额相对较高,分别为407亿元、122亿元、98亿元。

  “生物医药、电子等行业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符合我国消费和产业升级的方向,未来发展前景较广阔,回购金额较多也表明公司看好自身发展前景。”周茂华表示。

  陈雳表示,家用电器、电子、生物医药等行业,今年利润增速虽然同比放缓,但现金流整体依旧充裕,同时,家电行业受地产行业景气度下滑影响,医药生物行业受集采影响,股价整体回落幅度较大,因此这些行业的上市公司选择回购股份。

  上市公司实施回购可以向投资者传达业绩稳健、现金流充裕、发展向好等多重信息,但是投资者也要谨防“忽悠式”回购。

  “回购可能对公司的财务结构造成影响,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的变化可能对公司短期经营造成一定影响,需要及时调整。”陈雳表示。

  对此,何南野表示,上市公司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做好信息披露,防范内幕交易,因为回购有可能对股价产生一定影响。二是回购之后的用途,要严格按照法律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并与此前披露的目的和用途相一致。

  周茂华也表示,需要防范少数上市公司通过“忽悠式”回购操纵股价等行为,监管部门需引导公司更注重技术研发投入,增厚护城河。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