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图画名意

——张琴玉山水画谈

  张琴玉 秋水淡洌 69cmx69cm 纸本设色 2021年

  张琴玉 墨染家山

  180cmx97cm 纸本设色 2021年

  张琴玉,福建永定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海淀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院聘画家,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院聘画家。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

  

  初入我眼帘的并不是琴玉的画,而是她刊登在《中国书画》杂志的《从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论图像与文本的关系》这篇文章。此文令我印象深刻,言辞隽永,思路畅达,聚焦于明中后期苏州地区文人茶会雅集的社会现象,阐述了文徵明《惠山茶会图》的创作时境、图像内容以及文图关系。她对文本和图像的细读与思考,对历史文化现象的洞察与剖析,体现出她在绘画之外还具有一股活跃的学术敏感力。那么,她的绘画又是怎样的面貌呢?

  琴玉以山水画见长,其作品给人的感受筑基在“抒情性”上。她常常引用北宋郭若虚“图画名意”的画论,认为“‘画意’是画家的主动陈述,是构成‘画’之所以为‘画’的必要条件”。其实,琴玉对山水画的理论认知,可谓牢牢把握住了艺术创作的真谛,即艺术的关键不是对实在的模仿和对自然的复写,而是对实在的发现和对自然的表达做出偏离。这份“发现”和“偏离”近似于画家笔下的“主动陈述”,可以说,这种精神倾向一直根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成为艺术探索的重要指南。如我们所熟悉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旨在将主体情感与自然物象凑泊和一,凝成“画意”,建构起同西方风景画迥然有别的艺术表达方式。

  琴玉的抒情性在衍化为山水作品时,总体上既有撼人的大气势,又有温情的小情调,形成了峻拔清壮和明媚清华的两种面貌。虽然画作面貌有别,但细细品味,面貌多元的背后仍有共通性。另外,画中风物凸显出画家对笔墨格趣的探求,她喜好以墨代色,以书入画,用笔墨的强弱对比去塑造出素、静、淡、润的格调,树石云水、村舍人家在画家的笔墨塑造下宛尔目前,背后体现了她对中国山水画“图画名意”绘画观的认识与实践,以及在艺术创作中力求书写与制作的统一,无法与有法的统一,自然与画意的统一。

  看张琴玉的山水画,我们能感受到她致力于探索“图画名意”的画境与心境。“图画名意”是中国古典山水画的理论结晶与实践指南,更是传统文化在当下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此种价值的传承与超越离不开艺术家朝乾夕惕的渐修式努力,更少不了艺术家本心性情的内在化滋养。对于未来,我们等待着她用更丰赡的笔墨语言表现属于她的山水意境与精神品格。(文/宋潞鑫)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