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夏昶 墨竹图轴 148.5cm×87.5cm 纸本墨笔 福建积翠园艺术馆藏
明初画家夏昶的《墨竹图》(又名《倒垂墨竹图》)是福建积翠园艺术馆藏画中的精品。这件《墨竹图》为立轴,高148.5厘米,宽87.5厘米。画中的墨竹做倒垂势,姿态若倒挂苍龙,弯曲的竹茎搭配纷飞的竹叶,似在表现竹子临风时“飘举摇曳”的情状。夏昶的《墨竹图》曾经徐邦达先生解惑鉴定,所以画面上方有先生题词:“前人有言,夏昶一竿竹,西凉十锭金。近日画价高昂,如此大帧岂止赤锭数十也。此竹做倒垂势,韵致清绝,故不当论价若干,以污清风高节耳。一笔一笑。为英公题祝,蝼叟徐邦达。”
夏昶(1388年—1470年),字仲昭,江苏昆山人。夏昶是一位文人画家,以专精墨竹闻名于世。我们知道,竹子是“四友”之一,又是“君子”的象征。正如徐邦达先生在《墨竹图》的题跋中称赞竹子的“清风高节”一样,古代的文人雅士也会借助各种形式歌颂它宝贵的品质,绘画正是其中之一。当然,文人画竹,重点不在于对竹之“像”的简单描摹,而是将其视作人格精神的视觉外化。夏昶画竹亦是如此。夏昶能对画竹情有独钟,也与他自身的仁义品格息息相关。
夏昶十三岁就跟昆山训导卢从龙学习《春秋》,当时正逢燕王朱棣叛乱。建文四年(1402年),苏州知府姚善奉明惠帝朱允炆之诏举兵勤王;然而兵未集,燕王朱棣就已在同年六月攻占了南京。燕王即位后,明惠帝朱允炆一系的官僚、重臣多被处死,家族、友人也被株连。由于夏昶的老师卢从龙过去曾与姚善交往,随时都有可能被捕入狱,众门生纷纷躲避,唯有夏昶不离老师左右,誓死相随,并且“用计隐匿卢从龙”,帮助老师幸免于这场祸难。卢从龙甚为感动,事后称赞夏昶为“今之孔融也”。夏昶的仁义之举同样施于自己的兄弟,其弟夏杲因兄长夏昺之过,不幸被连坐。夏昶得知后四处奔走营救,夏杲才得以脱难。此外,正统七年(1442年),夏昶创作了两幅《竹石图》赠予了同邑后生,自题曰:“璠斋罗生性资温雅,读书惟敏,予甚畏而爱之,故写竹石二幅以赠。一以效其有君子之风,一以期其有坚贞之操,使它之日无负余之所望可也。”从“君子之风”和“坚贞之操”的期许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夏昶对竹子寓意的理解和诠释,一如他本人所践行的那样。
关于夏昶画墨竹的特点,明人倪谦“延之以洲渚,加之以风雨”的总结相当贴切。“延之以洲渚”是指夏昶喜画长卷墨竹,一幅长卷画千万根竹,竹子沿洲渚分布,如《湘江春雨图卷》和《淇澳清风图卷》,伴随着长卷的打开,观者如同乘舟观赏两岸的竹林。“加之以风雨”则是指夏昶喜欢表现竹子临风雨时“飘举摇曳”的情状,如《墨竹图》和《戛玉秋声图》,画中竹子翻飞碰撞的竹叶和临风弯曲的竹茎,真所谓“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徐沁《明画录》评价夏昶画的墨竹“烟姿雨色,偃直疏浓,各循矩度,盖行家也”,这里的“偃直”一词,指的就是夏昶喜欢表现竹子直面风雨时仰卧、挺立时的状态。其次,夏昶画墨竹注重“一气呵成”,且“画巨幅尤须如此”。据明人瞿式耜题夏昶《竹图卷》所云,夏昶为使作画时的落笔没有停顿,能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经常“杜门放笔”,专心作画。
夏昶画墨竹,另一个为人称道的特点是结构严谨、讲究法度。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特点,首先是因为夏昶的墨竹,起笔、行笔、收笔均融入了楷书笔意。夏昶工楷书,其书法“取欧阳询的平正劲爽而摈其险绝刻厉,取虞世南的柔和遒媚而略其圆融丰艳,属于笔意安闲,结体匀稳的‘台阁体’”。而楷书画竹,最关键的就是多中锋用笔、圆润活脱和工整谨严,再加上楷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得较好,用作官方的正式字体又适合,故而普及性极佳。于是融入楷书笔意的墨竹也就更容易取得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文/罗礼平 陈煜)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