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厘清边界 重视教育

——谈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

  唐勇力,生于1951年,河北唐山人。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画系主任。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曾获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首届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艺术创作奖,维也纳国际文化艺术功勋艺术家奖等。

  唐勇力 敦煌乐舞 70cm×55cm 纸本设色 2020年

  唐勇力 游春图 49cm×45cm 纸本设色 2022年

  唐勇力 对弈 50cm×45cm 纸本设色 2023年

  关于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观念去认识。我认为,“传承”主要是教育问题,中国画传承的核心是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便有什么样的传承;而“发展”体现在理论研究成果和大量的优秀中国画作品及众多的优秀画家问世,用作品说话是最重要和最有分量的,历来美术史的书写都是从作品和画家开始。

  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

  中国画在有底线基础上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只有研究清楚中国画的概念问题,知道什么是中国画,守住中国画的底线,才能真正守住中国画。中国画的底线到底在哪里,我们现在还往往不清晰。比如一些美术展览的评选中,有部分西化要素过重的作品也在入选行列——评选过程中失掉了中国画概念的原则,只看画得好不好,不看作品是不是真正的中国画。事实上,应该把那些混入其中的作品挑出来,送到综合绘画评选体系中,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画的健康导向

  在近二三十年关于中国画的讨论中,张仃特别提出“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其实,中国画关于笔墨论的问题,有一个历时性的过程。从宋代开始往前推,中国画的笔墨是以勾线、渲染为主的,追求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元明清文人画兴起后开始讲究的笔墨,就是一笔出现干湿浓淡变化的笔墨,其主要是为了自娱自乐。宋代之前的笔墨和宋之后的笔墨很明显是不一样的,可见笔墨是发展变化的,明清时期至近代以来还是沿着中国本源文化传统精神发展。

  一百年来,伴随西方艺术的冲击,又出现了一种所谓笔墨语言状态——材料笔墨,即现在所推出的“新水墨”,把宣纸、毛笔、墨、色彩数种材料放在一起随便使用,追求展览的视觉效果,游离于传统笔墨之外,不再讲究笔墨功力。对这样所谓“新画法”到底该怎么评价,是理论界值得研究的。中国画对西方艺术的吸收借鉴乃至照搬意识的加重,多元化艺术形式的发展,造成新时期中国画的笔墨概念模糊,中国画的界限也不再清楚,很多名为中国画的作品,其实游离在中国画本源之外,最终,这些会都导致中国画的文脉本源越来越淡漠。从宏观角度上来讲,应该从导向上扭转这个趋势,坚持守正创新。

  以学院教育坚持守正创新

  中国画当前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在于我们的学院教育。我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担任过近二十年的中国画系主任,目前还在兼任上海美术学院的中国画系主任,对此有许多深刻体会。举个例子来讲,我的研究生听了理论家的讲课以后,反而迷茫了,觉得中国画不是当下的主流绘画,好像西方当代的前卫艺术变成主流了。这个现象非常值得思考,它包含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当前本科生的中国画教育,一定程度上脱离对传统的深度学习和认识,只浮于表面,史论学习极度缺乏,教学体系不够健全,课程设置不科学、不系统,更重要的是教师结构不合理,造型基础扎实、传统功力深厚、史学素养深厚的教师极少,所以这也是一个新挑战。中国画教育如何往下发展,面临着现实的严峻挑战与考验。

  我认为要想成为优秀的中国画家,必须具备四大基础:一是造型基础;二是传统绘画笔墨技法基础;三是文学史论基础,如中国古典文学诗歌、绘画史、中国美学,包括西方的美学及美术史等;四是是书法基础,书法是中国画传承非常核心的部分。但这还不够,要补充两个基础知识,即形式构成和色彩修养。

  表现中国精神、中国故事的主题性创作,需要非常强大的造型能力,这个造型能力要从教育中来,如果没有好的学院教育,人物画家成长起来就非常困难,所以我认为加强造型能力的教育也是我们中国画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

  (文/唐勇力)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