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龙”字略说

  图1

  图2

  图3 三星他拉红山文化玉龙 国家博物馆藏

  图4 商 妇好墓出土玉龙 国家博物馆藏

  图5

  图6

  图7

  “龙”字早在甲骨文中便已出现,漫长的文字演化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龙”字。

  商周时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龙”字象形特征比较清楚,口部大张、长身弯曲。多数字形口部上方还有类似“干”或“䇂”的部件,应是象龙角之形(图1)。在部分字形中,“龙”字口部内似乎还有象征牙齿的短线,如周早期《龙母尊铭》(图2)。这一时期的“龙”字与史前时代龙的形象十分一致,如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遗址所出玉龙(图3)、安徽凌家滩遗址玉龙和湖北天门石家河肖家屋脊遗址玉龙,都是长身无足,有的似乎有角和鬣。而商周时期的龙则出现了特征清晰的角和足,如妇好墓所出玉龙(图4)、陕西张家坡遗址玉龙和陕西扶风海家村出土铜爬兽。

  而后这些短线条变长连通上下颚,将整个口部变为“肉”或“月”形。右侧依然是弯曲的身体,但是在部分字形中增加了短线条,似作上肢,如《昶仲无龙鬲铭》(图5),更多的是变为“巳”形(图6)。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引庄述祖语释龙字,曰:“庄君述祖曰钟鼎文龙字从辰巳之巳,右边作,巳为蛇象,龙蛇同类。”可备一说。当然,这些都可能只是书写的讹变。

  战国文字中,“龙”字进一步符号化,身首分离基本确定了左右结构模式。在秦系和晋系文字中右部增饰了短线条,形似鬣毛(图7),又像足爪,或只是单纯的饰笔。另外,在一些战国“龙”字中还有“兄”部,可能是作为声符出现。

  到了小篆时代,“龙”字的写法基本固定。《说文》“龙”字条云:“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其中“从肉飞之形”难解。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云:“,肉飞也。”肉何以能飞?惠栋《惠氏读说文记》云:“后世有肉飞仙之语,盖谓如龙也。”惠氏所说稍嫌牵强。“从肉飞之形”用词实与该书其他释例颇为不同。沈涛《说文古本考》即云:“许书象形字每云象某之形,今云从肉飞之形,语颇不词,乃二徐妄改。”是否二徐妄改未为可知,但其中有传抄之误应较可信。《六书故》引唐本《说文》为“从肉从飞”,《说文校议》云“‘飞之形’当作‘象飞之形’,转写脱象字”。此二说似更晓畅。

  王筠《说文系传校录》云:“许意龙字合三而成,从肉者指左方之下半也,飞之形者指右方也,童省声者指左方之上半也。然不曰象飞之形者,《说文》于不成字者说解中例不出其有出者。盖后人笺记于侧而写者误入正文。”王筠这一解释应最贴近《说文》本旨,但从文字演化来看,《说文》中的解释显然是错误的。

  隶变后的“龙”字主要是将篆书中弯曲的线条变直并笔画化,构形上并没有实质变化,楷书、行书同样如此。草书的“龙”字则是在隶书基础上进一步简省而成。

  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由来已久,前文已经述及,早在史前时期便出现了龙的形象,并在历史演进中渐趋丰满。龙作为一种假想动物,有关其原型的猜想多种多样。其中较有影响力的说法大抵指向鳄鱼和蛇。如章太炎认为龙的原型是鳄鱼,陈壁辉则进一步提出了老年鳄鱼头上鳞棘突出可能被看作角的可能性。闻一多认为,龙是以蛇为基础吸收了其他动物特征而成。李零对这一问题阐释最清晰,其《说龙,兼及饕餮纹》一文结合文献与出土文物,并考察生物形象得出“鳄鱼跟龙关系最大”“蛇也是龙的参照物”这两条重要结论,考证详实,令人信服。

  龙,早已从早期蛇、鳄结合的假想生物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催生出无数璀璨的文化成果,甚至成了民族符号和中国的代名词。(文/张翔宇)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