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抱石、关山月 江山如此多娇
550cm×990cm 纸本设色 1959年 人民大会堂藏
1904年,傅抱石生于江西南昌贫民区,别说受教育,就是日常温饱都是摆在整个家庭面前的大问题。然而,在他一生中,似乎总有“贵人”适时出现。早年间,没钱读书的傅抱石痴迷于立在街头刻字铺观摩师傅刻字,或就此瞥见了带着神秘面纱的艺术之神。学龄阶段,负责所在街区的警察出于恻隐之心,主动教傅抱石认字,为他日后接受正规教育做了积极铺垫。在中学美术教员的岗位上缓步发展之际,他竟凭借一本《摹印学》手稿,与时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的徐悲鸿结为莫逆之交,并听从其建议,开启了留日之旅。
在西迁重庆的若干年里,傅抱石一面奔波于几所学校忙于生计,一面往返于烟笼雾锁的巴山蜀水之间。造化的神奇不仅感动着他的心,也被他日后借酒力的催化,连同一腔豪情幻化成独特的画风,最终形成中国美术史上前无古人的“抱石皴”。在他晚期的房间里挂着这样一副对联,颇能反映他的心境和状态:左壁观图右壁观史,无酒学佛有酒学仙。
日后被称为“酒仙”的傅抱石,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来临之际,顶着时间紧、任务急的巨大压力,与关山月一同接受了为人民大会堂画一幅以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为文学蓝本的巨幅山水的任务。他将一世的才情、一以贯之的改革创新主张连同家国情怀一起诉诸笔端,最终圆满完成了集艺术性和政治性于一体的《江山如此多娇》。
“时代变了,笔墨不能不变。”带着这样的信念,傅抱石在人生的最后6年中,通过广泛的游历、写生,积极创作出反映新时代、新风貌的中国画作品,将传统中国画推陈出新的运动推向新高潮,他也因此被推为20世纪60年代“新金陵画派”的旗手。(本文原刊发于《中华英才》,作者卡咪娜、吕月华,选用时仅节选部分,题目为编者所加)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