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一片山水即一片心灵世界

  李晓松,1968年生于山东淄博。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山水创作室主任、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艺术培训中心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北京水墨时代书画院院长,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李晓松 三圣图 240cm×120cm 纸本设色 2024年

  李晓松 井冈山 240cm×220cm 纸本设色 2020年

  写生,永远是艺术家们研究、实践不完的课题。

  我一直认为中国画的写生要有独特的思维,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将其完美呈现。画家必须走进自然,所谓“行万里路”,在这个过程中,亲身诠释“艺术源于生活”的真谛。

  一片山水即一片心灵世界。山水写生便是把自己对自然山川的感受、把不同季节气候变化的状貌引入到自己的遐想空间,加以“摹化”——摹自自然,化为自我。要让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通过笔墨来承载自身情感,根据记忆中的形象,想象、加工。这个过程是理性概括和感性抒发的结合,移山挪树、自在取舍,既源于生活,又主客观结合。

  黄宾虹曾说:“写生只能得山川之骨,欲得山川之气,还得闭目沉思,非领略其精神不可。”

  余深以为然,然此绝非易事。每次带学生外出写生时,总看到有人面对自然景象无从下笔,或是画面零乱,见到什么就照画什么。究其原因,一是画面把控和整合能力不足,画者欠缺对景象的取舍;二是功力不到,山石、树木的皴法和安排缺少法则。即便偶有佳处,竟是意外获得,但仍然是心昧其理,不能从根本上得其法。观察前贤,画是笔笔写出,笔与墨相合,虚与实相生,故墨韵生动,中含古意。除去对自然的观察外,这当然源于画家对古画的理解和临摹,这是重要的基本功。倘若功力不够,则易流于速写用笔(笔无弹性),横拖竖拉,远观虽俨然浮华,近看却不见笔性己意,浮笔烂墨堆砌画面——即宾翁所讲的“猪墨”,此为画之大忌。

  山水写生要在随和的大势中求变化,强调个性化、符号化、规律化,但不能脱离山水画的笔法内理,也不能摆脱山水画发展的大规律。笔墨的干湿浓淡、皴擦点染、纵横交错、虚实变化,永远是在矛盾对立中求统一、和谐。干和湿的交融,浓和淡的互破,虚和实的相生,纵和横的和谐,皴、擦、点、染的结合,也就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特有韵味和笔墨效果。非道中人,难以明白其中的奥妙和精神。但仅有理论没有实践,是不行的。

  山水写生,每位画家都有各自的办法。观察景象的视角不同,感受就不同,内心对景象的理解当然也不尽相同。事实上,喜欢哪类风格、选择哪种类型去表现,仍然是自我的选择,也不必拘泥于前人窠臼,终究要与自己的个性、兴趣相吻合,充分发挥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艺是自我,画贵自立。中国山水画的民族性、哲学性、包容性和它特有的内在人文精神,经过不断演变和传承,形成了庞大的文化脉络,历代画论中也都有规律性的东西可遵循,艺术家们要从中探寻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写生,需性灵也。

  学会用感情的笔墨,把自己对自然景象的感想发挥到极致,澄怀忘虑,物我冥合,骨法用笔,方能灵心自悟,体味和传达东方绘画之神与髓。

  (文/李晓松)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