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传玺
2月24日,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宣布,未来三年,阿里巴巴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人工智能)硬件基础设施。他表示,AI爆发远超预期,公司将不遗余力加速推进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全行业生态发展。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阿里巴巴此次大规模投资云计算和AI硬件基础设施的决策,将让多方受益,“首先,直接受益者自然是阿里巴巴自身及其旗下的各类业务线。其次,与阿里巴巴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包括众多中小企业和初创公司,也将通过使用阿里云服务享受到成本效益和技术提升。再次,硬件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也是受益者。最后,这项投资还将促进整个AI行业的进步,推动更多创新成果的诞生,加速中国企业的智能化转型进程。”
“云+AI”成重要支撑
截至目前,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阿里云已在全球29个地域运营87个可用区,服务全球500万客户。吴泳铭表示,3800亿元资金的继续投入,能极大提振相关产业信心,同时也表明,阿里巴巴一如既往相信未来、投资未来,“未来,90%的Token会在云上生成和输出,也只有在云上才有最高效率。”
阿里巴巴巨额投资的信心或源于行业规模的高速增长。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报告,在2022至2027年间,中国公有云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达到26.9%。其中,PaaS(平台即服务)的增速最快,达到30.5%。
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白润轩看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未来10年将呈现显著增长趋势,并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2025年到2035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预计将从3985亿元增长至1729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5.6%。
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阿里巴巴的“云+AI”模式也为其带来巨大收益,公司发布的2025财年第三季度(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为止季度)业绩显示,阿里云实现营收317.42亿元,同比增长13%;在利润表现方面,阿里云经调整后EBITA利润为31.38亿元,同比增长33%。
阿里云智能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安琳表示,AI和云的结合,会重新定义AI,也重新定义从芯片到服务器等所有软硬件。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都在追求端到端的全链路协同优化。AI竞争的终局是能够在全栈体系里面做端到端的系统级优化,构建起独特的技术优势,这样才能构建护城河。
广州艾媒数聚信息咨询股份有限公司CEO张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阿里巴巴“云+AI”战略成果逐步凸显,加速了其从“电商公司”向“科技公司”的转向,AI业务的加速发展也将进一步巩固其云计算业务在市场中的地位,为其推动AI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落地,构建更加智能、高效的AI体系贡献一份力量。
开源证券认为,在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国内云厂商资本开支增加的推动下,AI应用落地有望加速,AI商业模型或将加速闭环。存储能力作为贯通上游算力设施和下游终端设备的重要部分,有望成为AI浪潮下半场的关键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阿里巴巴股价自年初以来截至目前,累计上涨超过60%。业内普遍认为,作为阿里巴巴科技属性的重要承载者,阿里云被认为是其此轮价值重估的关键驱动力。
筑牢中国AI基座
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IDC发布的《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显示,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推高算力需求,未来两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2025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达到1037.3EFLOPS,同比增长43%;中国人工智能算力市场规模将达到259亿美元,同比增长36.2%。
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被重视起来。国务院国资委2月19日召开了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深化部署会,明确要夯实算力基座,为技术突破、应用落地提供有力支撑。要突破数据难题,分批构建重点行业数据集,建设好通用基础数据集,做强做优数据产业。
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AI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7年)》提出,计划集中建设一批智算单一大集群,到2025年基本建成智算资源供给集群化、智算设施建设自主化等格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也在近日印发《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底,建成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力争全市智能算力规模突破100EFLOPS,形成50个左右具有显著成效的行业开放语料库示范应用成果,建设3—5个大模型创新加速孵化器,建成一批上下游协同的赋能中心和垂直模型训练场。
在盘和林看来,AI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人工智能算法的训练和推理提供了充足的计算资源,使得更复杂、更智能的算法得以研发和应用。不仅有助于打通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为人工智能算法提供更丰富、更高质量的数据资源,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先进的实验环境和工具,有助于加速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提升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
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相关企业纷纷布局AI基础设施。例如,腾讯云AI新基建的整体布局是“一云三平台”架构;百度智能云则在近日成功点亮了自研万卡集群,并将进一步点亮3万卡集群;2024年6月份,华为云华东(芜湖)数据中心正式开服,规划占地约6000亩,规划了300万台服务器。
“从企业角度来看,我国企业大力建设AI基础设施,有助于提升我国AI基础设施水平、推动AI技术创新与应用、加速AI产业生态构建以及提升我国在全球AI领域的竞争力,这些投资将为我国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张毅说。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