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①丸美生物综合实验室 图②丸美生物应用开发中心实验室 公司供图
本报记者 王镜茹
白云山下,珠江河畔,20多年来,起家于广州的广东丸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丸美生物”),伴随着珠三角美妆产业的崛起,逐渐发展成为国货美妆行业的标杆。
当前,美妆行业面临诸多挑战,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以低价博取流量。面对“以价换量”的行业困局,丸美生物董事长孙怀庆认为,企业“要争取‘向上卷’的机会,更要有跳出‘向下卷’的资本”,态度鲜明反对“内卷式”恶性竞争。
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丸美生物已连续七个季度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均同比增长约30%,为美妆行业破局提供了全新范本。近日《证券日报》记者实地探访丸美生物研发中心,探寻这家老牌美妆企业差异化发展新思路。
坚守“原创”生命线
在广州研发中心,丸美生物的科技底色一览无余。这里不仅包括可进行活性材料研发的基础研究中心、具备生物抗衰前沿技术的生命科学中心、可实现自研原料量产的中试实验中心等在内的七个研究中心,还有46个实验室以及七个原料研究平台,均通过了多项体系认证。
然而,从眼霜起步,到成长为一家拥有现代生物技术、专注眼部护理和抗衰老护肤业务的生物技术企业,丸美生物的进阶之路,犹如逆水行舟。
“美妆企业发展初期,代工、流量和过度营销是通行打法,但这是‘向下卷’,短期可获利。而从长期来看,这种方式缺乏发展根基,是空中楼阁。”孙怀庆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这份对产业发展的洞察,直指彼时国货品牌难以突破的发展困境。当时,行业竞争白热化、市场杂乱无序,为争夺消费者,企业过度竞争,甚至降低必要的生产成本,以次充好,大打“价格战”。这样“内卷式”的恶性竞争,极大损害了企业利益。
为打破“速生速死”的行业魔咒,就得“向上卷”,找到产品的独特性,建立核心技术壁垒。
在确定这一发展逻辑后,丸美生物选择将核心原料的“原创性”牢牢攥在手中。十年前,公司在国内率先开启重组胶原蛋白等生物功效成分基础研究。相较动物源胶原蛋白,重组胶原蛋白水溶性更好、可加工性能更强、产品品质更容易控制,终端产品应用范围更大。
如今,“原创性”已融入了丸美生物的血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公司构建出从基础研究至功效评测的全链路协同创新体系,不仅能做配方研究,还实现了功效原料的自研与自产。
目前,丸美生物已储备了80多款自研原料,其中有20多款量产应用。2024年国家级研发平台“全国重组功能蛋白技术研究中心”落户公司,公司也成为国家《重组可溶性胶原》行业标准的牵头制定者,助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事实上,丸美生物在重组功能蛋白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上的突围,已成为国产美妆品牌在全球争夺市场份额的创新典范。重组胶原蛋白跻身真正的抗老“中国成分”,无论技术研发还是商业落地,国产品牌在这个细分赛道都遥遥领先。丸美生物下一步的任务,便是走出美妆舒适圈,加码投资医美,布局再生材料领域。
对于丸美生物而言,这又是颇具“原创性”的领域。公司已制定了长达十年的战略发展规划,不仅包括重组胶原蛋白填充类、重组胶原蛋白水光针等三类医疗器械的医美管线,还包括重组胶原蛋白人工角膜、重组胶原蛋白3D打印器官等严肃医疗领域。
孙怀庆认为,未来女性对美的追求,是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的“双美”融合。公司正在稳步推进五年之后的研究。这也许对当下没有帮助,却是丸美生物的“诗和远方”。
用“品牌”对抗存量博弈
有了“原创性”作为引擎,丸美生物逐步构建起“创新突破—产品升级—价值跃升”的良性循环,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
依托自研原料,丸美生物大单品策略成效初显,相关产品量价齐升。其中,“胜肽小红笔”眼霜用的是自研舒缓及淡黑眼圈成分,“重组双胶原小金针”次抛精华则使用自研重组功能蛋白技术,两者均处于国货品牌的中高价位。同时,公司还陆续淘汰长尾产品,以及不反映品牌定位的低价品。
除了坚守产品价格体系,丸美生物亦严控每个渠道的盈利能力。公司内部发出严格要求,绝不允许任何部门,在任何平台,以任何理由破价、内卷,如果发现一定严肃处理。“向下卷价格”的商业模式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面对市场环境,丸美生物要求公司上下实事求是、灵活多变,力争健康、良性、有序发展。
“消费者需要的是高性价比的产品,并非一味低价。然而,当下美妆产品主要通过线上渠道销售,靠低价进行流量争夺是常态。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产品定位模糊,这样是没有未来的。”孙怀庆向记者表示,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勒紧裤腰带”,挤出资金来建设品牌。
首先,丸美生物要划定清晰品牌定位。公司董秘程迪表示:“丸美生物以眼部护理业务打开市场,消费者一提到丸美生物,第一印象是眼霜,这就是品牌定位;轻奢彩妆品牌‘PL恋火’则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其底妆定位非常突出,且性价比较高,深受消费者喜爱。”
其次,丸美生物将启用年轻人,让年轻团队来推进线上业务,升级营销创意。公司将通过科技、情感营销,与年轻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结;实现前、中、后台协同配合,让研发、数字化前置,强化供应链流转,来支持品牌发展。
跑通了以“原创”创造增量空间,用“品牌”对抗存量博弈的发展路径后,丸美生物经营业绩实现逆势上扬。去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扣非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7.07%、44.09%,整体毛利率维持在74%左右,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丸美生物毛利率的提升,也使得企业拥有了更加充足的费用投放空间,用于支持品牌形象的维护和升级,并为进一步的产品升级打下基础。程迪认为:“做品牌,要看当下,也要看未来。要坚守利润底线,平衡费用和投放,保障各渠道均衡与协同,维系价格体系的稳定,才能为公司长期可持续稳健发展蓄势蓄能。”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