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抱石 《富春山色》 1963年
■ 刘晓丹
艺术品评估包括两部分:一是价值评估,二是价格评估。由于艺术品市场的一切问题都涉及艺术品的价值或价格,所以艺术品评估既是艺术品市场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艺术品市场无法回避的实践问题。但遗憾的是,目前理论界对艺术品价值评估、价格评估的研究仍欠深入。实践中也很难拿出取得广泛共识的艺术品价值评估、价格评估方法。其主要原因是,在理论和实践中未能将艺术品的价值与价格充分统一。
艺术品的价值与价格,既相互依存又有各自的形成逻辑。
在学术领域,艺术品的价值研究和价格研究分别属于艺术学、经济学两大学科门类。艺术品价值,是指艺术品的有用性,包括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其中,使用价值是艺术品在认识、教化、审美等方面对人的用处,交换价值是由艺术品使用价值衍生的、能够交换其他商品的用处。艺术品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艺术属性,具体体现为题材、形式、材料等方面的特质。艺术品价格,则是艺术品在与其他商品交换时呈现的比例。艺术品价格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其交换价值的大小,还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如果仅从艺术学角度评估艺术品,往往会更重视其价值形成逻辑,如果仅从经济学角度评估艺术品,往往更重视其价格形成逻辑。所以,经常出现所谓“艺术品价格与价值背离”的说法。
能够整合艺术品价值与价格的,是二者的共同底层逻辑——心理学。
万相皆由心生,心理学能够解释个体心理机制在其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心理因素对人们使用艺术品的态度有巨大影响。关于市场参与者对艺术品价值的判定,笔者在《艺术市场行为学》一书中专门从心理学角度解析了艺术品的消费行为、投资行为、营销行为。比如在艺术品消费行为中,由于某些艺术品被消费者判定具有品牌价值、炫耀价值、符号价值,从而被用于阶层攀比,用于获得高价满足,用于区隔地位和身份认同。
在艺术市场交易行为中,心理成分更为浓厚。交易的本质是交易者之间智慧和意志的心理博弈,在精神属性显著的艺术品市场更是如此。笔者曾在《艺术品价格原理》一书的后记中套用英国美术史论家贡布里希的名言“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提出“没有恒定的艺术价值或者价格,只有评价者或者估价者而已”。笔者一直强调,所谓艺术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客观的艺术品“那件东西”本身,更多是评价者对其有用性的主观判断。至于艺术品的价格,又不仅仅在于艺术品价值本身,更多是估价者对其价值的主观度量。
人们对于艺术品价值的心理态度,很大程度是美术教育的结果。
教育的本质在于塑造人的心灵,包括塑造人的价值观,教育学专业的两大主干学科之一便是心理学。从教育学角度看,美术史著、美术展览、美术批评,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播布美术价值观的主要载体。通过各类学校美术教材、各类公共展览展示空间、各类公共传统纸媒和新媒体,美术史家、策展人、美术批评家评判美术家和美术作品的价值标准,被广泛播布给读者和观众。当这些读者和观众在欣赏、鉴别或购买艺术品时,会很自然地使用所接受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在学校基础美术教育中,这种价值播布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
人们对于艺术品价格的心理态度,很大程度来源于对艺术资产的预期。
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市场,投资是重要驱动力。中国艺术品市场自21世纪初爆发,投资需求更是主要推动力。将艺术品看作资产,是主要看重艺术品的增值属性,名家书画便被形象地誉为“挂在墙上的股票”。投资市场是典型的信心市场,这在股票市场表现得淋漓尽致。艺术品资产价格的高低,取决于投资者对其未来价格的心理预期。资产价值评估有重置成本、市场比较、收益还原三种主要方法,重置成本法适用于可复制的资产,市场比较法适用于同质性强且交易活跃的资产,收益还原法适用于未来收益确定的资产。由于艺术品可复制性差、未来收益不确定,艺术品资产评估经常使用市场比较法。然而,艺术品资产同股票甚至房地产相比,同质性很差且交易很不活跃,这让市场比较法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艺术资产未来信心的波动性较大,美术教育播布的价值观念更为持久平稳。从美术教育价值播布入手,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艺术资产评估内在依据。
(作者为李可染画院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