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宁德时代发布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
|
![]() |
行业规范不会拖慢智驾技术发展 地平线最快2027年盈利
|
![]() |
中熔电气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增逾125%
|
![]() |
佳都科技去年智能交通新签订单创近三年新高
|
![]() |
长春高新:面临短期阵痛 主动推进战略转型
|
|
本报记者 龚梦泽
当智能驾驶行业从技术狂飙迈入理性监管阶段,北京地平线机器人技术研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在近日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区辅助驾驶的质变时刻将在两年内到达,接下来行业将完成价值沉淀的跨越。”
4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需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对此,余凯迅速提出一系列响应上述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包括加强技术研发,调整合规架构等。他相信,通过持续创新并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地平线能够克服现有困难,在2027年实现盈利目标。这一过程中,公司将把挑战转化为成长的机会。
事实上,这家累计出货超770万片芯片的独角兽,2024年营收同比激增53.6%至23.84亿元,软件收入占比首超60%,并以“芯片+工具链”的开放生态绑定40余家车企。面对工信部会议精神所引发的行业震动,余凯直言:“监管让行业回归正常轨道,这是好事。”在技术与商业的平衡木上,地平线正以全栈能力叩击未来盈利大门。
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在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会议精神发布后,一张坊间传言为会议纪要的截图在网络上流传。其内容主要是收紧智驾能力的宣传、规范智驾能力的使用、严管智驾功能的部署和风险。工信部要求车企对L3级以上自动驾驶功能实施“数据闭环验证”,并禁止“千人公测”等激进推广模式。对此,《证券日报》记者向多家车企方面进行了求证,得到回应普遍称:“闭门会议内容,暂无官方回应。”
上述动向被业界解读为监管趋严。“影响非常正向。地平线过去在行业里偏理性,监管趋严让整个行业回归正常轨道。”余凯表示,火车跑得比汽车快是因为有铁轨,行业规范不会拖慢智驾技术发展,反而会加速技术列车前行。
地平线的应对策略直指技术底层,并正在转化为技术代差。其第三代BPU(智能计算架构)专为高合规场景设计,支持“虚拟仿真训练+真实场景验证”混合模式,较传统路测效率提升百倍,恰好契合新政对数据安全的严格要求。搭载该架构的征程6P芯片,单颗算力达2000TOPS(处理器运算能力单位),支持Transformer(神经网络架构)大模型部署,已获20余家车企定点,计划2025年第三季度量产。据第三方测试,该芯片在暴雨、强光等极端场景下的误判率较竞品低40%。
地平线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毛利率从2021年的42%跃升至77.3%,核心动力来自软件收入占比提升至66%。“毛利率提升一定要靠软件,只有软件才能带来高毛利。”余凯透露,通过“芯片+工具链”模式,既可以向车企提供芯片,让其融合自己的传感器和算法,打造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如果车企不想自己研发智能化,也可以打包直接购买地平线从芯片到算法、从智能驾驶到智能座舱一整套解决方案,满足了车企对功能和“灵魂”的不同需求,建立开放共赢的合作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模式在监管收紧背景下优势凸显。当车企需快速响应数据合规要求时,地平线的开放工具链可大幅缩短适配周期,帮助车企加速量产上车速度。余凯算过一笔账:“征程6P单车ASP(平均售价)是前代产品的至少10倍。2027年量产后,假设拿下一半市场份额,就相当于35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剑指2027年实现盈利
当记者问及如何看待当下车企自研芯片热潮时,余凯认为,自动驾驶将成为智能汽车的基础设施,就像智能手机时代的基带。他强调,随着智驾迈向L3、L4,车载内容消费等全新生态将被激活,这也意味着智驾方案必须更标准化、更普适,而非靠性格化差异来竞争。
在余凯看来,想要走向封闭路线的垂直整合很难,智驾行业即将快速收敛,而第三方生态合作模式将成为未来主流,未来可能有20%的车企选择自研、80%的车企选择携手第三方合作研发智能驾驶。基于此,地平线选择做“赋能者”——这种“二级供应商”定位,既避开与车企的直接竞争,又能通过规模化摊薄研发成本。
目前,该策略在终端市场的确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底,地平线在国内汽车高级辅助驾驶市场中占据了超40%市场份额;在国内第三方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中排名第二。2024年,地平线产品解决方案交付量约290万件,累计交付量超770万件,2025年交付量有望突破1000万件。
在业绩表现上,根据上市后的首份财报,地平线2024年营业收入和毛利润均实现了同比超50%的增长。余凯称,公司毛利率的提升主要来源于软件,未来地平线将坚持软硬结合的打法,硬件占比预计在三分之一,而软件占比在三分之二。
不同于国内工具链授权模式,在欧盟市场,地平线选择与博世联合开发符合GDPR标准的智驾方案,首款合作车型将于2026年在德国下线。“出海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余凯透露。
谈及业内最为关注的盈利拐点问题,余凯给出的答案是“预计在2027年。”支撑这一目标的是公司的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达31.56亿元,同比增长33.4%,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余凯说,有车企负责人在体验地平线HSD(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后由衷感叹功能远超预期。“我们就是要通过高强度研发创造隔离带,让市场第二名都难望项背。”余凯表示。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