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冷翠华
曾经的戈壁荒漠如今已变成蓝色光伏板下野草丰茂、羊群悠然的美好画卷,沿黄河而建的11座水电站,不仅将清洁能源送至千家万户,也守护着两岸百姓的安宁……近日,《证券日报》记者在青海高原调研时了解到,险资正通过支持水电、光伏、风电等项目建设,串联起生态保护、民生改善与区域发展的立体实践。
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既是国家顶层设计的战略指引,更是保险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必由之路。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如何将“长钱”输送到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如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向来是保险业关注的焦点。为此,记者前往青海多地调研,希望通过剖析中国人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样本”,为其他保险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些许借鉴。
荒漠变绿洲的金融密码
在海拔约3000米的青海共和光伏产业园内,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海黄河公司”)建造的21座光伏电站一眼望不到边际,犹如湛蓝的海洋,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板下绿草如茵,羊群悠然觅食。这幅生机盎然的画面,与十年前“风吹石头跑”的塔拉滩荒漠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转变的背后,一方面得益于保险资金的长期赋能,另一方面是青海黄河公司与保险资金长达数年的耐心耕耘。
早在2017年,中国人寿系统便出资80亿元投资电投黄河(嘉兴)能源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债转股基金,用于向青海黄河公司增资。2019年,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寿资产”)再次受托实施90亿元青海黄河公司股权投资项目,为其稳健发展注入“长钱”动力。
曾经的荒漠现在何以变身为绿洲?青海黄河公司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道:“青海共和光伏产业园所在的塔拉滩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降水稀少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光伏板铺设起来,不仅能遮挡阳光,地表温度也能降低2℃到3℃,风速降低50%,使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再加上定期清洗光伏板的水渗入地下,形成了独特的‘光伏绿洲’效应。”
不过,野草的尽情生长在解决土地荒漠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火灾隐患。为此,光伏园的工作人员将目光投向那些曾经被荒漠化困扰的牧羊人,他们在园区内加盖了羊舍,一群群“光伏羊”在这里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成了光伏园的除草“义工”,化解了植被过度生长带来的火灾风险,实现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险资“长钱”与青海黄河公司的深度合作,不仅满足了清洁能源项目的资本需求,更通过“光伏产业+生态保护+生态农牧业”的创新模式,创造了“板上发电、板下牧羊”的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协同。
“保险资金投资收益和社会价值可以实现高度统一。事实上,类似青海共和光伏产业园这样的项目还在更多地方发挥着‘造血’作用。”国寿资产副总裁赵晖表示。
1滴水发11次电
在距离青海共和光伏产业园约50公里之外,便是青海黄河公司旗下的龙羊峡水电站。置身龙羊峡水利枢纽观景平台,巨大的水库水面上波光粼粼,黄河水正经水轮发电机完成能量转换,最终缓缓流向峡谷深处。与此同时,险资活水也随着两岸高压铁塔的“嗡嗡”低鸣,从高原的沟壑深处输送至寻常百姓家。
“水力发电依靠水的势能和动能转化为电能,不需要添加任何物质,是典型的清洁能源。”据青海黄河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该公司在黄河上游打造了11座梯级水电站,串联起班多至青铜峡的“水电走廊”,黄河水在这条“水电走廊”上被梯级利用,因此可以做到“1滴水发11次电”。
“这种开发模式不仅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水能资源,还通过水库联调,大大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减轻下游防洪压力,守护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人畜饮水安全。”上述工作人员表示。
“保险资金带给青海黄河公司的是持久稳健的经营。投资多年以来,中国人寿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也获得了较为稳定的投资收益。”赵晖表示,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期限长、来源稳定的特点,平均久期超过10年,这与水电项目20年至30年的回报周期高度匹配。国寿资产在进行投资时看重的不仅是经济效益,还有这些项目带来的长期社会价值。同时,对于股权投资项目,国寿资产积极探索“投后赋能”,以公司治理为抓手,深度参与标的公司关键经营决策,提升投后管理效能。
平衡收益与社会价值
从青海共和光伏产业园到龙羊峡水电站,险资的“护航”足迹不仅印证了绿色金融与生态产业的协同发展,更折射出保险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独特定位。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国寿资产合并管理资产规模超6.3万亿元,其中近4万亿元投向实体经济,2400亿元聚焦社会民生领域。
中国人寿的实践并非孤例,而是整个保险行业探索资金运用新范式的生动缩影。从全行业来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34.9万亿元。近年来,保险资金持续发挥规模大、期限长的资金优势,通过债券、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持续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在促进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对外经贸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认为,保险资金在平衡收益性与社会性、融合金融属性与实体经济需求的过程中,已形成三大核心方法论。一是以“长钱长投”筑牢资产负债匹配的护城河。保险资金凭借“长周期、低波动”的特质,成为填补实体经济长期资本缺口的关键力量。二是以“价值共生”重构长期投资的底层逻辑。在重大民生项目中,险资通过10年甚至20年的陪伴式投资,既分享了实体产业成长的红利,又推动了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三是以“战略协同”激活服务国家战略的乘数效应。保险资金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不仅为重大项目提供资本支撑,又通过市场化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当绿色理念从投资准则升华为行业共识,当“民生温度”成为险资收益函数的关键变量,保险资金已成为实体经济生态的“价值共建者”。这种以长期主义为底色、以国家战略为坐标、以社会价值为考量的投资哲学,正是保险业践行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深层密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的典范样本。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