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2025上半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观察

  张大千 日蚀 127.5cm×65cm 1967年

  2025年上半年,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在宏观经济企稳回升与政策红利释放的双重驱动下,经历两年结构性调整后迎来全面复苏。随着春拍季的缓缓落幕,市场“减量增质”的积极信号愈加明显,这标志着行业正式迈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

  核心拍卖行成交数据向好

  中国嘉德2025年春季拍卖会以总成交额16亿元收官,这一数字较2024年秋拍增长23%,平均成交率达80%。本季拍卖共推出37个专场6500件艺术珍品,其中有16件拍品的成交价超过千万元,214件拍品的成交价超过百万元。参与竞买的人数同比增长21%;其中,新买家占比达20%,年轻买家的人数同比增幅达到21%。

  北京保利拍卖在20周年春拍中也取得不俗成绩,成交额达5.05亿元(不含邮品钱币),相较2024年秋拍增长15.43%。这些数据显示了2025年春拍的市场买气在进一步回升。

  作为亚洲艺术品的交易中心,中国香港市场的表现同样印证了这一复苏趋势。佳士得在亚洲的春季现场拍卖中实现成交总额22亿港元(含上海),落槌总额为低估价的108%。苏富比在亚洲的中国艺术品2025年春季拍卖系列的6个专场实现总成交额逾7.5亿港元,缔造了11件过千万港元的拍品。中国嘉德(香港)2025春拍的总成交额为4.1亿港元,同比增长22%,平均成交率76%。由此形成的三足鼎立局面和各家的良好表现,凸显了香港作为国际艺术交易中心的韧性与活力。

  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明显

  与2024年相比,2025年上半年的艺术品市场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变化。当时,中国艺术品市场整体处于波动调整的状态,如佳士得的全球成交总额较2023年下滑6%,其中的拍卖成交总额下滑16%。进入2025年,市场不仅整体回升,更呈现出板块轮动的特征——其中的中国书画板块表现尤为强劲,而现当代艺术则在调整中出现局部增长,珠宝等品类的市场表现相对平淡。这种结构性变化既反映了市场价值的重构,也从侧面说明了当下市场中的收藏投资逻辑更趋理性和多元化。

  中国书画成为2025年上半年市场复苏表现最为突出的板块——无论是古代书画还是近现代书画,均展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和抗周期能力。这一传统品类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清晰的艺术史定位以及稳定的收藏群体,再次证明了其作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压舱石”的地位。

  其中,中国嘉德在书画板块的成交额较上一季增长30%,其近现代、当代书画实现了21.7%的显著增长。尤为突出的是古代书画日场的成交率达88%,创下历史佳绩。在“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中,张大千的金板泼彩巨制《日蚀》首次亮相拍场便以7935万元成交,领衔全场;傅抱石的《满身苍翠惊高风》以5750万元成交;齐白石的34件作品总揽7323.2万元,其中的《工虫花卉四帧》以816.5万元成交。

  北京保利在中国书画板块实现总成交额1.69亿元,整体成交率73%,此成交额相较2024年秋拍大幅增长74.5%,成交率也增长了20%。其中,傅抱石的《柳溪仕女》以2415万元成交。更引人瞩目的是,郭秀仪藏画及老一辈革命家旧藏专题获得100%成交率,其中,石涛的《墨梅册》以1069.5万元成交,领衔北京保利此季的古代书画板块拍卖。

  中国嘉德(香港)的“中国古代书画”及“中国近现代及当代书画”两场拍卖实现成交总额2.252亿港元,其中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实现了100%成交。

  书画市场的强劲表现源于价值发现与学术深耕的双重驱动。拍卖行在策划专场时更加注重学术梳理和历史脉络,如北京保利精心组织的四大专场,依托深厚的学术积淀与精准的市场洞察,系统梳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发展脉络。这种以学术引领市场的策略,有效提升了藏家对作品价值和文化内涵的认可度。

  值得注意的是,策略差异是引导不同品类书画作品在市场上呈现良好表现的原因所在。中国嘉德在2025年春拍的古代书画品类,其成交均价较2024年春拍减少近半,但成交数量同比增加70%。这种策略有效防范了市场的“恐高”情绪;而通过增加中低价位拍品供给,则实现了88%的高成交率。此外,中国嘉德还同步实施“减量增质”策略,让其近现代书画品类在2025年春拍的成交均价环比增长近一倍,而成交数量环比减少33.57%,重点突出高端拍品。其实,在近几季,中国嘉德于中国书画板块的成交总额基本稳定在3000万元以上,成交率维持在97%至99%的区间,表明这一调整最深的板块已形成坚实底部。

  新生力量涌现成亮点

  2025年上半年,内地藏家对香港拍卖市场的主导性推动作用显著强化,成为驱动区域市场增长的核心引擎。这一趋势通过佳士得的公开数据得到了清晰印证:中国内地藏家在亚太区成交总额中的贡献率达33.3%,超越香港本土藏家与东南亚藏家群体,稳居第一,且较2024年春季同比提升18个百分点,凸显内地藏家在国际艺术市场中的活跃度在持续攀升。

  而这一现象既映射出内地高净值人群财富规模增长带来的收藏能级提升,也表明香港作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平台的功能在深化——内地藏家通过香港市场完成了从本土收藏到国际收藏的梯度跨越,推动中国从艺术市场消费端向全球艺术资源配置枢纽转型。

  2025年上半年艺术市场的复苏不仅体现在交易数据上,更反映在市场参与主体的结构性变化中;而其中新藏家群体的崛起和数字化交易的普及,正深刻改变着中国艺术市场的生态格局。藏家的代际更替成为上半年市场的显著特征,千禧一代及更年轻的藏家正迅速成长为市场新生力量。

  佳士得的数据显示,在新买家及竞投者中,50%为千禧新世代或更年轻群体,初次参与佳士得拍卖的买家占17%。在香港苏富比的客户群体中,40岁以下藏家占比达32%,年轻藏家对街头艺术、限量潮玩的兴趣推动了拍卖品类的结构性变革。中国嘉德首次参与拍卖的新买家占比20%,年轻买家的人数同比增长21%。

  总之,年轻藏家的崛起推动了艺术品拍卖市场呈现“学术引领、减量增质”的新结构。他们的偏好转向当代艺术、潮流艺术、数字艺术等新兴领域的精神价值共鸣,促使拍卖行以学术框架构建价值体系,通过精深化专场主题、压缩常规拍品规模并提升学术认证作品占比,最终实现了从规模驱动向价值驱动的转型。

  (文/孔达达)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