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郑晓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等。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职工书法家协会主席,郑州大学书法学院院长。
郑晓华 行草书千秋永盛 69cm×69cm×4 纸本 2025年
郑晓华 篆书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 138cm×69cm 纸本 2025年
郑晓华 甲骨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138cm×69cm 纸本 2025年
郑晓华 楷书东方龙颂 138cm×69cm 纸本 2025年
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郑晓华日常要处理的事务繁多,几乎全国所有大型书法活动,都少不了他的筹备、组织与协调。但即使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负荷下,他依旧始终未曾放松对书法艺术的钻研与创作。他能在纷繁的公务与宁静的书斋之间自如切换,既不倦于政务之繁,亦不废于艺事之精,这种“入世为公、出世为艺”的心境与能力,正是当代文人稀有而宝贵的修为,也让我对他生出由衷的敬佩。
郑晓华师从我国书法界德高望重的学者欧阳中石教授,后在欧阳先生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成为中国首批书法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他的书法作品得欧阳先生真传,笔墨之中饱含传统精神与个人体悟,线条张弛有度,结体灵动多变,于巧拙之间藏匠心,于疏密之间见章法;雄健中不乏秀润,古拙中流露新意,魏晋风韵、唐宋气象在他的作品中交融共生。他的字不仅可赏可读,更耐人寻味,兼具艺术感染力与文化穿透力,彰显了深厚的传统功底与自由畅达的个人风格。
历代书家之所以能卓然于世,不仅仅靠一手“字内功夫”,更仰赖其博古通今、融会贯通的“字外功夫”。郑晓华恰恰在这两方面兼而有之。他自幼酷爱古典文学,少年时代便能熟读成诵诸多传统诗文,兼受正规的书法与绘画训练,又因机缘巧合,接触并深入研究大量西方美术作品,这些都使他具备了更为开阔的审美视野。大学期间攻读历史专业,更令他在理解艺术的演变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了扎实的学术支撑与人文素养。所有这些积淀,为他最终坚定地走上书法之路,奠定了深厚根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与书法之间似乎早有冥冥中的宿命安排,所有的努力与沉淀,仿佛都为了这一个目标——将书法作为事业、作为信仰、作为梦想的实现。
他不断学习、探索,勇于跳出书法圈子,在更广阔的中华传统文化沃土中采撷精华,融入个人创作。他对经典法书的重释,既有情感的投射,又有理性的架构:二王的散淡清和、米芾的飞动狂放、王铎的厚重洒脱,都在他的笔下获得了再创造。他作品中的“文气”尤为动人,那是一种游走在理性与感性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灵性流动,那种自由飞扬的气息,时时让人感动。
多年来,他深耕理论研究,将复杂深奥的书法原理转化为通俗可感、文雅亲切的表达方式,让普通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书法的美,理解其中的文化密码。他擅长从中西文化的差异入手,以历史发展为视角,揭示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格局中的独特价值。
郑晓华尤其重视“写意”这一中国传统艺术观的核心精神。他认为,中国哲学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观念,使得中国艺术更注重意境与表达,书法正是这种“写意精神”的极致体现,也是以最简线条,表达最深邃的情感,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形式之一。
当我们认真品读郑晓华的书法作品与理论文章,即便不谙书法,一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原来,我们的汉字与书法,是如此深邃高妙,如此气象万千。若未来某一天,因为科技进步、纸笔退场,我们便疏远了这门古老的艺术,那将是这个时代无法挽回的文化损失。也许正是出于这样的忧思与责任,郑晓华才始终坚守初心,执着于书法的教学与传播、理论与创作。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在繁冗事务的羁绊中,他始终以一颗不改的赤子之心,追寻书法的本真,守护传统的脉络,在创新中坚守正道。正因如此,他的执着愈发显得纯粹、难得,令人由衷敬仰。 (文/蒯天)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