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搜索

收藏的里外

  经常收到一些美术馆、艺术馆的征稿函,表达收藏的意愿。因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半斤八两,觉得自己写的字没有收藏价值,就把征稿函随手扔掉了。不过,这样的事情多了,反而让我想到涉及收藏的一些问题。

  美术馆、艺术馆注重名家作品的收藏,这是普遍的心态,在情理之中;另外就是喜欢捐赠的作品,无须耗费更多的资本,得到藏品,何乐不为?名家作品的确是美术馆、艺术馆文化深度与收藏品质的体现,敢于以“名家”示人,“名家”就有一定来历;被视为“名家”,身价自然不凡,因此追捧名家没有风险,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会不断提升。

  随之而来的问题又让我们哭笑不得。首先,对名家作品的一往情深,不应该是一家美术馆、艺术馆的唯一行为。既然收藏名家作品没有风险,大家都会争先恐后,于是对名家作品的追逐,就成了大家的共识。只是名家作品为稀缺资源,供需矛盾严重,藏家难觅名家的代表作,所藏作品大多数是二三流的作品,甚至还有劣作和伪作。对名家作品的追捧似乎有永恒的道理,但是事与愿违的悖论,“播撒龙种、收获跳蚤”的现实,并不鲜见。

  守株待兔,也是美术馆、艺术馆收藏的一种心态。艺术家老了,或离开人世,总觉得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应该有良好去处,有更大影响,这时就想向有影响的美术、艺术馆捐赠一些作品,寻找让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名存青史的机会。美术馆、艺术馆向来对这类事情上瘾,试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花钱,增加藏品,皆大欢喜。俗语说得好,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凡是免费的早餐、午餐、晚餐,基本上没有好吃的。捐赠的作品,收藏价值的及格率不及五成。

  有的媒体把美术馆、艺术馆的这种行为叫作“势利眼”和“吝啬鬼”,细细品来,有一点道理。

  美术馆、艺术馆热,收藏热,与改革开放同步。近二十余年,政府财政收入有了增加,民间资本大幅度积累,公办、私立美术馆、艺术馆如沐春风,政策、资金、人才、条件,达到了历史的最好水平。那么,这时候,我们的收藏理念依然限定在“名家”和“捐赠”,就有了商榷的可能性。

  因此,我们希望美术馆、艺术馆应该具有风险收藏理念。当所有美术馆、艺术馆热衷“名家”,期待“捐赠”,十分容易让中国的美术馆、艺术馆同质化。尝试风险收藏,会形成美术馆、艺术馆不同的艺术取向,也会形成自家的个性特征,建立独特的品牌。据了解,美术馆、艺术馆对书法的收藏有了浓厚的兴趣,只不过所收藏的方式和收藏的对象十分“中国化”,以市场价值为纬,对那些年轻的、有才华、有思想的书法家不闻不问。其实,收藏是对未来负责,一家美术馆有没有未来,关键是有没有视通未来的眼光。如果美术馆、艺术馆仅仅对有头衔、居“高位”的人有兴趣,我敢说,这家美术馆、艺术馆肯定是平庸的,不会给未来惊艳。为此,我希望美术馆、艺术馆在收藏过程中,敢于打破常规,着眼于艺术家的精神神采,看到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生命异彩与思想价值。(文/张瑞田)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0

给文章打分

本文得分 :0
参与人数 :0

0/50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