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萌
见习记者 张芗逸
近日,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跨境电商的主体在不断增长。初步统计,现在全中国有外贸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64.5万家,其中跨境电商主体超过10万家。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支力量。”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宋思源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外贸新动能,跨境电商发展正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跨境电商发展成效卓著
2023年4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提出,“推动跨境电商健康持续创新发展”“鼓励各地方结合产业和禀赋优势,创新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支持外贸企业通过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拓展销售渠道、培育自主品牌”。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3年以来,各地各部门积极落实国务院有关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指导意见,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有效提升跨境电商贸易优势。一方面持续完善通关、税收、外汇等政策,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另一方面,“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支持头部企业带动上下游供应链协同发展,助力企业打造和提升品牌,提高竞争力。
王受文提到,2023年跨境电商进出口达到2.38万亿元,增长15.6%,比全国进出口增长速度高出15.4个百分点。
宁波市新东方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秋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3年,在全球外贸持续承压背景下,公司的跨境电商团队业绩依然保持快速增长。这主要得益于跨境电商数据化的先发优势,公司能够快速拓展新兴市场。
不少上市公司也表示,跨境电商这种贸易方式对于公司拓展市场起到很大帮助。例如,康泰医学日前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利用跨境电商直播等新业态模式开发新客户,在东欧、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国家新兴市场开拓成果显著。
规则制度尚有完善空间
当前,跨境电商的发展仍面临一些障碍与瓶颈。
朱秋城提到,目前发展跨境电商业务最大的痛点是知识产权。另外,在海外平台经营的过程中会面临法律风险,需要涉外法律支持和服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吕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数字贸易规则领域,“美式模板”与“欧式模版”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使我国相对被动。目前国内以知识产权保护、数字化交易等为代表的跨境电商规制体系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刘向东也认为,发展跨境电商在面临市场风险的同时,还面临海外法律政策变动的风险,国内外政策的差异也给跨境电商规范健康发展带来挑战。中小企业对跨境电商规则尚不熟悉,在开展跨境电商经营时面临诸多困难。
谈及未来对政策的期待,朱秋城表示,一些传统外贸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不足,在转型过程中需要政策上的宣传教育。跨境电商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体系也可以进一步完善。
此外,吕越认为,现阶段,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专业化人才的缺位,极大地阻碍了我国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对于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而言,更加难以跨越跨境电商的门槛。
2024年如何培育跨境电商
对于2024年应该如何培育跨境电商?王受文表示,今年,要继续培育跨境电商这个外贸新动能,有以下几个措施:一是出台《拓展跨境电商出口、推进海外仓发展的若干措施》;二是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三是加强行业交流培训;四是推动出台《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保护指南》。
各地也在加大对跨境电商发展支持力度。例如,2023年12月份,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重庆市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出15项具体措施。其中,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支持引进跨境电商行业高层次人才,将跨境电商平台运营、信息技术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海外媒体投放等跨境电商人才纳入市级人才政策支持范围。鼓励高等院校加强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结合实际设置跨境电商专业,深化产教融合。
此外,今年不少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了跨境电商。例如,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争创跨境电商示范省和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加强海外仓布局,力争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突破万亿元。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积极布局海外仓。
“展望未来,我国跨境电商发展将依托已商签的高标准自贸协定等,在深耕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兴市场;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将获得实质性提升;通过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带’的发展模式,传统外贸企业将更多向跨境电商转型,跨境电商发展主体将进一步壮大。”宋思源表示。
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教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我国不断推进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以及多个跨境电商平台的迅速崛起,2024年我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有望达2.95万亿元。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 加关注
扫一扫 加关注
喜欢文章
给文章打分
0/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